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48节(1 / 4)

加入书签

这就逼得他们不断的改进工艺、提高技术。这几年工商业发展迅猛,除了政策扶持之外,世家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车,更新迭代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当初钟繇在长安时就已经深有体会,后来坐镇襄阳,近距离的考察南阳工坊,深知马车工坊对技术的重视,南阳木学堂的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还是供不应求。

马车如此,船也是如此,不管是战船还是商船、民船,几年间技术提升超过了之前几十年、几百年。南阳木学院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分院,专门研究船舶的制造技术。

既然保护百姓是第一要义,那吴王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改革律法,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护百姓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因此,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就成了新律令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钟夫人所说,这二成中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吏管理上。

“小妹,你这几年进步很大啊,依我看,不弱于荀文若。”

“荀文若?”钟夫人嘴角微撇,笑了笑。“他现在一心学留侯张良,就差入山辟谷了。”

军情处的挑战

到建业数日,钟繇大部分时间都由荀彧陪同。他有时也觉得奇怪,荀彧这么闲?

荀彧有官职: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没有具体的职掌,主要就是提供建议,供君主咨询,得君主器重的可以兼一些其他职务,不得君主器重的就是个荣誉职务,去点个卯就行,或者请个病假,连点卯都免了。

荀彧天天陪着他,也看不到他到宫里当值,钟繇下意识地以为荀彧是不得孙策信任,只能如此,多少有些为荀彧惋惜。听钟夫人这一说,才知道是荀彧自己的问题,连忙追问详情。

钟夫人却不想多说这个话题,让钟繇等会儿问郭嘉。

郭嘉回来得有些迟,一入座就致歉,出了一些情况,刚刚向吴王汇报去了。

钟繇连忙说道:“奉孝,不会耽误你公事吧?”

“无妨,暂时还不会有事。”郭嘉笑道:“元常兄,你今天可算是为汝颍系挣了面子。在你之前,最得意的是贾文和、鲁子敬,如今又添了一个你。”

钟繇苦笑着连连摇手,直接说明来意。郭嘉说得轻松,但他负责军情处,既然出了意外情况,随时可能有后续消息,郭嘉今天未必能在家里过夜,他只能长话短说。

郭嘉听完关于律令改革的事,一点也不惊讶。孙策之前已经和他谈过。他也同意钟夫人的分析,吴王与其他君主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他对官民的看法,他是真心重视民本,希望能做点实事,实现四民皆士的理想。夺世家土地,开办工坊、学堂,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郭嘉主动提起了荀彧。“就此事而言,吴王对文若是有期待的,但是文若不知为何,只是写了几篇文章造势,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大王问过几次,也都没有下文。”

郭嘉让郭奕去书房,取来一摞报纸,交给钟繇。钟繇接过翻看了一下,上面有荀彧的署名文章,主题与礼制有关。他担心郭嘉随时会走,来不及细看,匆匆翻阅了一下标题,见除了荀彧的文章外,还有黄琬、杨彪、仲长统、荀悦的文章,大概有七八篇,内容涉及礼制、官制、教化,都是很大的题目,显然不是几篇文章能说得完的。

“我也问过文若,文若只说有难度,急不得,我也不好多问。既然你回来了,有机会不妨问问他。礼法礼法,有礼有法,本是相辅相成的事,他如果不用心,你这个律令改革也难推动。如果最后要靠强制推行,很难有什么好的结果。”

钟繇深以为然,决定有机会找荀彧问个明白。荀彧是聪明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件事的意义,他不热心,肯定有他的道理。

不出钟繇所料,郭嘉坐了没一会儿,军情处便来人通知,又有新情况,需郭嘉回去处理。郭嘉匆匆向钟繇道歉,起身离席。

钟繇又坐了一会,和钟夫人聊了聊,了解了一些汝颍系的近况,这才起身告辞。

……

郭嘉回到军情处,国渊便迎了上来,躬身行礼。

“祭酒。”

郭嘉扬扬手。“莫作虚礼,赶紧说事。这么急着叫我回来,又出了什么大事?”

“刚刚收到消息,豫章那边也出现了类似的迹象。”国渊说着,将几分公文递给郭嘉。“属下估摸着,这次动静会很大,绝不仅仅是会稽、豫章,整个东南很可能都会牵涉其中,甚至江北的江夏也有可能。”

郭嘉看了国渊一眼,快步走进大厅尽头的公廨,站在整整一面墙的地图面前。

地图是新换上的,会稽郡的剡县、鄞县,豫章郡的鄱阳已经被红笔圈了出来,特别醒目。

郭嘉的目光来回扫了两遍,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凸起。他知道国渊为什么这么急着请他回来。如果只是会稽一郡,那还可能是会稽本地人从中搞鬼,如今豫章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就不是本地世家能搞得出来的了,至少有人从中串联,而且下了大本钱。

在吴王即将登基之际,如果江东出了事,哪怕只是小叛乱,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