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36节(1 / 5)

加入书签

“你是担心贾诩向孙策称臣,为虎作伥,由河东进冯翊?”

“陛下英明。自从董卓驱洛阳之民入长安,沿途杀戮甚众,这些年一直未能恢复,弘农、潼关虽险,若无援兵,怕是支撑不了几时。贾诩、董越所领乃董卓旧部,随董卓征战多年,堪称精锐。董越之女董青与蒋干通好,已有婚约,只是为贾诩阻挠,这才半途而废。而贾诩所持大义就是为董卓复仇。若因朝廷不纳贾诩之言,再与孙策结盟,进攻冯翊,为祸不小。当此之时,不宜断然拒绝贾诩,当顺势而为,离间其心,使其犹豫。然后陛下率大兵,亲征潼关,击退鲁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天子点头赞同。“可是朕绝不能拿太傅做交易。”

“势成骑虎,自身难保,贾诩哪里还敢奢望朝廷杀太傅。”刘晔笑着摇摇头。“只要陛下依段颎例,忘过记功,为董卓平反,承认董卓有微功于朝廷,他也就满足了。不过,即使是这个条件也不能轻易答应,要他立功自效才行。拖上几个月,形势不同,其生死自然操于陛下之手。”

天子哑然失笑,连连点头。“子扬妙计。如此,贾诩入我彀中矣。”他想了想。“这件事就由秘书台主持吧,那几个河东人用得上。”

“唯!”刘晔笑着躬身领旨。杨阜等人把事情办砸了,天子将这件事交给他处理,就是让杨阜等人领他的情。他转身正准备走,天子又叫住了他,迟疑了片刻才开了口。

“长公主前些日子有家书来,说……天下甚大,如大汉者不知凡几,子扬可曾听说?”

刘晔停住脚步,想了想。“略有耳闻。听说葱岭以西有贵霜,虽不及大汉广阔,亦有人口数百万。又有安息、大秦,西域都护班超曾命甘英出使,直到大海之滨。”

“若中兴不谐,我欲乘槎浮于海,子扬可愿相伴?”

刘晔眼神微闪,笑道:“臣愿陛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出海征伐的事交给吴王。操舟弄潮,还是吴会人比较擅长。”

天子忍俊不禁,放声大笑。

……

刘晔找到杨阜等人,说明来意。

刚刚被天子斥责,杨阜等人都有些沮丧,正谋划如何收拾残局,见刘晔主动帮忙,自然求之不得。刘晔让杨阜联络贾诩,当年南阳一战,孙策全歼两万西凉人,如今鲁肃又悍然夺取弘农,已经证明他们根本没把西凉人当盟友。朝廷不会杀皇甫嵩,但是可以考虑忘过记功,为董卓平反,前提是他们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将功赎罪。天子将亲征弘农,凉州人是主力,是互相残杀,还是一致对外,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杨阜欣然从命。考虑到赵衢有些书生气,与贾诩的交锋一直比较被动,杨阜决定派阎温去河东。不仅要和贾诩联络,还要和董越及其部下商议,尽可能争取一些人。他们虽然不太看得上贾诩、董越等人,却也知道这些人跟着董卓多年,战力不弱,如果真打起来,凉州人互相残杀,天子中兴的机会固然没了,凉州人的机会也将化为乌有。

阎温接受了诏书,起程赶往河东,与贾诩会晤。

与此同时,刘晔找来一些河东籍的官员,如侍御史裴茂、尚书仆射卫觊,让他们或是亲自赶回家乡,或是联络乡党、亲属,游说贾诩,组建部曲。如果贾诩支持朝廷,他们就协助贾诩,如果贾诩想对冯翊用兵,就起兵与朝廷里应外合,攻击贾诩。

随后,天子下诏亲征。太尉士孙瑞掌步,执金吾吕布掌骑,共步骑四万,增援弘农,秘书令刘晔随驾参赞军事。尚书令荀彧留守。

天子下诏大阅,步骑都在长安待命,此刻出征倒也不费什么周折,诏书下达三日后,四万步骑就出发了,太傅皇甫嵩子皇甫坚寿为前锋大将,张辽为辅,步骑一万驰援弘农。

几乎就在天子诏书下达的同一天,大将军长史杨修派人分别赶往南阳、弘农,通知孙策、鲁肃,天子亲自,形势有重大转折,请务必慎重对待。

……

弘农西,函谷山上,衡岭。鲁肃负手而立,俯瞰弘农城,一声轻叹。

“真雄关也。”

辛毗点头附和。作为曾经的函谷关,地势之险要绝非浪得虚名。城建在谷中,西侧是二三十丈高的山岭,岭上的树木都被伐光了,只剩下几尺高的树桩,乱石嶙峋,别说排兵布阵,就连落脚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他们一上岭,城上瞭望的士卒就一直盯着,几具守城弩也转了过来,一旦进入射程,随时可能遭受狙击。城的东侧是门水,宽十余丈,深亦有数丈。斥候已经探明,水里栽了铁桩,战船无法驶入。城南、城北地形受限,兵力摆布不开,强攻的伤亡必定不小。

“那人会是傅允吗?”鲁肃抬了抬下巴。

辛毗向城楼看去,见数名甲士簇拥之下,一个中年官员正负手仰望。“应该是吧。当年老子西来,关尹喜看到紫气。如今都督兵临城下,不知道他会看到什么气。”

“杀气。”

“哈哈哈……”辛毗抚须大笑。“可惜这里太远,就算都督开得三石强弓,也射不到城上,否则一箭射死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