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24节(3 / 3)

加入书签

定决心。

“洛阳则不然。洛阳是旧京,于吴王而言,他占据洛阳不合道义。且洛阳位置前突,与河东、河内接壤,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攻击,放弃洛阳,于他而言并非坏事,反倒可能是一种解脱。”

“对他来说是解脱,对我们呢?”

“我们可以请朝廷还于旧都。就算朝廷不愿意回都,至少也会安排大将驻守。”沮授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收复旧京的功劳可以封王。吴王想必也会愿意看到多一个异姓王分谤。”

袁谭心中一动。“公与是说,吴王有可能顺水推舟,主动放弃洛阳?”

“只是有可能而已。如果鲁肃不肯轻易放弃,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要求朝廷增派援兵,征发弘农、河东的钱粮和兵力。”

袁谭真的心动了。如果能轻举洛阳,的确很诱人。即使鲁肃不配合,那也没关系,以洛阳城难攻为由,向朝廷索要更多的权利,甚至可以将河东、弘农收入囊中。董越一直和孙策关系密切,他的女儿还嫁给了蒋干做妾,朝廷对此一清二楚,贾诩心里大概也有意见。借此机会施压,或许可以有意外收获。

弘农、河东与河内一样属于京畿,世家林立,这是鲁肃、贾诩等人无法真正掌控的所在,对他却易如反掌。贾诩身为并州牧,一直控制着河东、弘农不放,朝廷也是无可奈何。围攻洛阳,这是一个削弱贾诩的好机会,朝廷一定会命令贾诩出兵。如果贾诩出兵,那就是和孙策反目。如果贾诩不出兵,那朝廷就有理由降罪,削减他的辖区。

如果能将河东抢过来,再夺取上党,他的地盘至少可以扩大一倍,还可以招揽大批人才。不管哪一项,对他来说都是利好。尤其是后者。汝颍人斗不过冀州人是因为汝颍人是客居,没有经济实力,只会侵占冀州人的利益,冀州人当然不愿意。弘农和三河则不同,他们都是本地世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冀州人分庭抗礼,也不会引起冀州人的强烈反击。

“公与,还是你看得远。”袁谭很感激。

这时,参军司马懿快步走了上来,躬身施礼。“主公,别驾,兖州有消息来。”

要骗一辈子

看完消息,袁谭与沮授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消息很简单。数日前,吴王孙策的弟弟孙翊出现在陈留,听说是去迎亲的,但这只是托词,真正的意义绝没有这么简单。孙翊的随从中除了五十名骑士,还有两个人:一个叫朱然,一个叫陆议,都是孙策的近侍,其中陆议留在了浚仪城,协助吕岱守城。

近侍是孙策重点培养的将才,现成的例子有吕蒙、蒋钦。麹义、荀衍入颍川,最先的挫折就来自于这两个年轻人。这两个人出现在兖州,自然不会是陪着孙翊去迎亲这么简单。孙策在加强睢水防线,甚至有可能准备在东线发起攻击,迫使袁谭回援。在这个前提下,迎亲也有了迫使曹昂做出选择的用意。

这个消息印证了沮授的分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他们提了个醒:他们想到的,孙策都会想到,而且反应更加迅速。和这样的对手交战,战略上投机取巧的可能性不大,拼的只能是实力。在等待战机出现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出错。

袁谭的浚仪攻略还没做出决定就夭折了。很显然,孙策不会放弃浚仪,在陆议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援兵赶往浚仪,确保浚仪不会易手。识时务者为俊杰。袁谭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心一意直扑洛阳,同时传书田丰,要求他加强戒备,尤其是加强平原郡的防守,以防徐琨、沈友发起进攻。

袁谭进兵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阻击,长驱直入,兵临洛阳。

鲁肃不在洛阳。自从董卓焚毁洛阳之后,洛阳就成了一座空城。虽然朱俊、孙坚先兵对洛阳城的废墟进行了清理,也只是把一部分街道清理一下而已,洛阳城还是没办法住人,更不能驻军。鲁肃依孙坚旧例,驻扎在城南的寰丘。得知袁谭将至,他干脆连寰丘都放弃了,退守伊阙关。

袁谭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洛阳,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洛阳荒废,除了一些屯田之外,几乎没有百姓居住,大军食用的每一粒粮食都要从河内运来。从过了黄河开始,他每前进一步,补给线就增加一步,消耗也就增加一分。

现在是五月,秋收至少还有三个月。这三个月内,三万步骑需要消耗多少粮食,又需要征发多少民夫转运?对河内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足以让河内世家肉疼,消耗河内世家的热情。

更麻烦的是轻取洛阳让麾下将士产生了严重的轻敌情绪。不少人认为鲁肃徒有虚名,不堪一击,强烈要求继续进兵,攻击伊阙关,向南阳逼近。可是只要稍微冷静地想一想,就知道攻击伊阙关有多不现实。伊阙关易守难攻还是小事,函谷关的董越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麻烦。

一旦被董越率领西凉骑兵突袭,这三万步骑还有多少能活着退回去,袁谭一点把握也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