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24节(1 / 3)

加入书签

襄阳。

孙策背着手,绕着沙盘来回踱着步。郭嘉站在一旁,摇着羽扇,诸葛亮、陆议散在四角,一个个神情严肃。就连孙尚香都抿紧了嘴唇,睁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孙策。

孙策刚刚收鲁肃送来的战报,袁谭率部渡河,进军荥阳。

荥阳在洛阳与浚仪之间,是洛阳的东大门,位置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鲁肃在成皋部署了两千人,可是这点人马根本挡不住袁谭。袁谭一旦占据荥阳、成皋,就切断了鲁肃和吕岱之间的联络,可进可退。

孙策并不担心袁谭。他不觉得袁谭有反攻中原的实力,也不相信袁谭会为了朝廷和他拼命,但袁谭想揩油的意图非常明显。年前派荀衍进军河内,年初又击退张燕,控制了黑山,现在又进兵荥阳,他在一步步的试探底线。

这是进攻方的优势,他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突破,也可以决定是继续进攻还是等待战机。

考验鲁肃和吕岱的机会来了,尤其是鲁肃。袁谭占据了荥阳之后,可以向西攻击浚仪,也可以向西攻击洛阳。但是浚仪在陈留境界,难免会和张邈发生冲突,进攻洛阳则没有这样的担心。

这也只是可能而已。袁谭敢不敢远离冀州还是个问题,如果攻洛阳不克,他连到手的荥阳都要吐出来。

河内是个变数,是推演过程中最不理想的结果之一,却偏偏成了现实。由此可见,田丰、沮授也一直在等机会。机会一出现,他们就出手了。

鲁肃一直没能控制河内。张杨能力一般,不受河内人待见,鲁肃同样得不到河内人的支持。河内人还是选择了袁谭,荀衍几乎兵不血刃的接管了河内。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这就是世家的号召力。作为京畿重地,三河之一,河内郡一直就是世家豪强的势力范围。虽然日后建立晋朝的司马氏还是一个二流世家,影响局限于河内,但河内郡几百年的积累却不可小视,只是等待一个跃迁的机会罢了。

修武张氏曾经有这样的机会。张歆、张延父子先后为三公。孙策听袁权说过,袁隗在世时,就曾打算与修武张氏结婚姻,但是被拒绝了。能拒绝袁氏的联姻,可见修武张氏还是有些实力的,离一流世家已经不远。只不过张氏没有拿得出手的家传经学,在重视经学的东汉多少有些吃亏。

孙策停住脚步,扶着沙盘的案缘,做了一个决定。

“调吕蒙、蒋钦西进,归鲁肃节制。”他曲指轻叩,笃笃几声轻响。“看鲁肃、辛毗能打成什么样。”

郭嘉轻咳一声。“大王,既然要看看鲁肃、辛毗的战力,不妨看得清楚一点,吕蒙、蒋钦移动到附近待命就是了,不必赶到洛阳。如果形势不妙,再增援也不迟。”

孙策转头看看郭嘉,眉梢轻挑。郭嘉接着说道:“袁谭只是试探,我们以静制动就够了。动作太大,反而落了下风。”

孙策权衡了片刻。“也好,那就让蒋钦移驻鲁阳,徐盛到新郑,吕蒙暂时按兵不动,看看形势再说。”

取舍之间

孙策从谏如流。他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懂得尊重制度。

以他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主要是后者——不尊重制度是集权的最大隐患。大到天子,小到作坊主,都有一种潜意识:建立制度是为了管人,不是为了管自己,所以一切制度都是可以破坏的,都是可以选择性执行的。

这么做很爽,但后果也很严重。因为大家都知道制度是虚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来请示——大权在握的感觉是爽,却也真的很累——所以想做明君的都累死了,剩下的都是昏君,身边的人上下其手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任人唯亲自然也就代替了任人唯贤。

可问题是如果有大臣不用,那花钱养着他岂不是亏了?三公九卿可都是真正的高薪。高薪养廉已经够荒唐的了,高薪养闲岂不是傻?

孙策不想这么累,也不想养闲人,所以他接受了郭嘉的建议,按照军谋处之前的方案走。虽然目前这个方案看起来也不是非常靠谱,但他宁愿让军谋处再去推演,也不想自己拍拍脑袋决定。

有一点他有把握:不管袁谭有多少长进,也不管田丰、沮授等人有多聪明,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他们休想逆袭。趁着这个机会看看九都督够不够格,有多少潜力可挖,借着这个机会看看那些不甘心的世家跳出来兴风作浪,然后顺理成章收拾他们,比打一两场胜仗更有意思。甚至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败上一两阵也是值得的。

将任务交给郭嘉,让他安排军谋处继续推演,孙策离开了会议室。

天气渐渐热了,即使开着窗户通风,会议室里还是有点闷,汗味、墨水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个别人的口气,会议室绝不是一个舒服的地方。

来到露台上,扶着栏杆,清风拂面,孙策心情顿时大好。

孙翊跟了过来,伏在一旁,下巴搁在手臂上。“大兄,我的亲事是不是要缓一缓?”

“你着急了?”孙策摸摸孙翊的脑袋。

“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