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677节(2 / 4)

加入书签

君这儿来,分明是意有所指,夫君为什么不反击他?难道是觉得他说得有理?”

孙策“噗嗤”一声笑了。管宁、邴原、华歆并称一条龙,管宁是龙头,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生未仕,做了一辈子隐士,被史家称为三国,真是让他惊掉了下巴。

可见人都有逆鳞,儒门的尊严就是管宁的逆鳞,触摸不得。不过他注定要自取其辱,邯郸淳的那篇文章的确有标新立异的嫌疑,但他标新立异是有底气的,那块楚碑是货真价实的文物,绝非伪造。管宁以为邯郸淳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拍他的马屁,孰不知他根本不需要这么做。有王莽这位疑似穿越者,实则一脑门复古心思的理想主义者先鉴在前,他怎么可能想着靠伪造文物来造势。

拜托,我根本不信那些好不好?

管宁是大儒,学问精深,品德很高,奈何他那些学问都是纸面的,只适合教书。

这就是眼界啊。一念及此,孙策就忍不住想笑,有一种俯视众生的得意。

“他要是找我比武,我肯定接着。写文章么,还是算了。”孙策哈哈一笑,搂着甄宓的小蛮腰,突然灵机一动。“要不,你帮我代笔,写一篇反驳文章?”

“我可没这本事。”甄宓咯咯的笑了起来,连连摇手。“我没有蔡大家那样的学问,写不了这样的文章。那通楚碑的文章我也看了些,连碑文都认不全,更别说与人辩驳了。”她托着腰,眼睛发亮。“不过楚人的文章真好听,就和楚歌一样,长短随意,不像我们燕赵的歌辞那么规整。我向梅姊姊学了几首新曲,唱给你听听?”

孙策欣然。甄宓起身,拉着甘梅,在舱内起舞,曼声吟唱。她们唱的是一只古曲,音律很好听,但究竟唱的是什么,孙策一句也听不懂。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欣赏甄宓、甘梅的舞姿和歌喉,跟着节奏打拍子,享受绝色小戏精日趋成熟的演技。甄宓心里想什么,他一清二楚,只是不说破罢了。

现在才是开始。等回到江东,另一对小精灵上场,那才叫有趣。刘和太老实了,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窗外人影一闪,郭嘉的身影出现在外面。他听到了里面的歌声,没有立刻进来,在外面等了一会儿。孙策看在眼里,也没吭声,等甄宓、甘梅跳完舞,他鼓掌叫好,这才把郭嘉叫了进来。郭嘉推门而入,拱拱手,冲着孙策使了一个眼神。

孙策心里一紧。郭嘉一向放荡不羁,很少有这么严肃的时候。不用他说,甘梅就领着甄宓和刘和出去了,顺手带上了舱门。郭嘉在孙策对面坐下,将一只铜管放在孙策面前,拿起火炉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捧在手心里,呷了一口,目光透过缭绕的茶雾,落在孙策的脸上,带着几分明显的不安。

孙策拿起铜管,取出里面的情报。情报上很简短,只有两行字,却提到了三个人,两个地点。

戏志才失踪,法正掌事。刘繇现身洭浦关。

该来的总会来

孙策放下情报,心脏怦怦的跳,心头涌过一阵强烈的不安。

他看得懂这几句话背后的信息。

孙策调整了一下呼吸,让自己尽可能的平静下来。“公达派人送来的?”

“是的。”郭嘉迟疑了一下。“荆南的细作人数有限,部署得也比较晚,发现刘繇的踪迹纯属偶然,当时不敢确认,没有直接汇报,第二次发现刘繇时已经是八月下旬,报到公达手中又花了一些时间。”

“戏志才是怎么回事,能确认吗?”

“不能,他六七月份间生了一场病,据说去青城山休养,后来就一直没有出现,由法正接管了大部分事务,益州的细作潜入青城山已经是九月末,目前还没有戏志才的确切消息。公达将交州境内零星的情报汇总起来,也只能得出戏志才可能不在青城山,去了交州的推断,并不敢确认。”

孙策眉头皱得更紧。这个真伪难辨的消息最令人头疼。论大局观,戏志才可能不如荀攸,可是论情报细作这一行,荀攸也未必能比他强,大概只有郭嘉能和他匹敌。如果戏志才有意欺骗掩饰,荀攸是很难掌握确切消息的。况且益州、交州都离得很远,情报传递延滞严重,为了避免耽误时间,荀攸不得不提前警示,有备无患,小心些总是好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抗议的成份。因为公孙瓒的意外阵亡,幽州方略临时提上日程,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年前商量好的汉中方略。周瑜信心满满地准备立功,结果又被太史慈抢了先,荀攸心里要是没想法反倒不正常了。用这种方式来提醒他加强荆州的细作部署,推行既定方略,给周瑜立功机会,是一个不错的理由。

远距离作战,资讯滞后的弊端暴露无遗。交州太远,孙坚又是他的父亲,他既不能直接下令,又不能遥控指挥,只能让孙坚独立作战,给他配备好相应的物资和兵力是他能做到的全部。就算孙坚主动及时给他消息,到他手中至少也要一个月,根本来不及反应。

戏志才离开益州有四个多月了,刘繇出现在洭浦关的时间更长,一直没有消息的高干很可能也有。许靖、许劭大概也在交州,这些人凑到一起,再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