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658节(1 / 4)

加入书签

孙策看得清楚,扫了沈友一眼,眼神有些严厉。沈友心中一凛,轻咳一声,严白虎等人见状,不敢再放肆,连忙低下了头。

“子正,明天你率部上阵,可能会有些麻烦。”孙策提醒道。

“请主公放心,臣已做好苦战的准备。”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沈友是聪明人,只是缺少经验,明天就算吃点苦头也是值得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哪有不受挫折就能成长起来的名将。江东子弟兵是他的根基所在,沈友是江东系的军中代表,他越快成长起来,越有利于派系平衡,但他却不能大包大揽,什么都为沈友考虑周全。一来这有失公允,会让其他将领有意见,二来沈友也有沈友的骄傲,不是不懂事的孩子,照顾太多,反让他有心理负担。

孙策随即让军谋处讲解明天的作战目标。

明天的目标不是平地上的步卒方阵,而是两侧坡地。击破辽东军的第一道防线后,两侧的坡地就成了双方必须争夺的目标,占据了坡地,不仅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而且可以阻止对方两翼包抄。坡地原本控制在辽东军的手中,江东军是仰攻,难度比平地作战要更难。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沈友的肩上。

沈友之前就参与了整体作战方案的制订,早有心理准备,他想争取首日出战,就是不愿意承担这个作战任务,但孙策将首日出战的任务交给了甘宁和他自己的亲卫营,夺取两侧坡地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孙策是怎么想的,他没有问,既然接下了任务,他就要全力以赴的完成。今天在观战的时候,他就与庞统商量这件事,也制定了一些方案。完成任务没什么问题,只是未必能赢得像孙策的亲卫营那么轻松。如果伤亡比例比甘宁还要大,这就有点丢脸了。

沈友不是严白虎,他清楚孙策对他的期望,更加不敢大意。会议结束,沈友让严白虎等人先回去,他和庞统留了下来,向孙策单独汇报。考虑到攻击坡地的难度,他制定了一个比较保守的方案,需要更长的时间,无法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完成,需要孙策给他更多的时间。

孙策听完沈友的方案之后,和郭嘉商量了一下,原则上同意了,让沈友将方案交到军谋处审议。军谋处不能做最终决定,但是会给出评价意见,对过于冒险或者不切实际的方案,他们会根据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级别的提醒,甚至给出否决意见。

军谋处通过了沈友的方案,最后给出的评价是偏于保守,可以执行。这个意见和孙策的意见类似,但他宁愿沈友保守一点,也不希望沈友贪功冒进。他唯一的修改就是在沈友方案的基础上多给了两天时间,以便沈友能够从容的实施计划。

沈友很感激,吃完甘梅等人准备的夜宵后,带着庞统离开了中军,赶回自己的大营。

大帐里安静下来,孙策起身走出大帐,呼吸新鲜空气。海风轻拂,眼前一空,说不出的平静。

他的中军立在海岸边的坡地上,公孙度原本在这里安排了骑兵,但骑兵始终没有出击,在步卒的阵地被击破后,骑兵掩护残存的步卒退出了阵地。公孙度将准备好的船沉在了港口,阻止孙策的楼船进一步深入。要把这些沉船清理掉需要好几天时间,孙策也急不起来,只好耐心的等。

公孙度在拖时间。沓氏城附近以丘陵为主,特别高的山并不多,除了通往虎跃塞的主干道之外,丘陵之间还有一些小道,不适合大队人马行走,粮车也很难通过,公孙度只能用人扛马驮的办法将粮食送过来。这会延误时间,增加消耗,但总比直接饿死好。

孙策没有那么多兵力,也不熟悉那些小道,无法面面俱到,明知公孙度因断粮而败的可能性不大也无可奈何。好在今天一战给他增强了信心,就算公孙度不缺粮,他也能正面击败公孙度,真正控制沓氏。拿下虎跃塞只是避免襄平来的援军长驱直入,杀不胜杀。

背后有脚步声,郭嘉走了上来,站在孙策身后。“主公,刚刚收到蒋子翼的消息,天子已于月初出陇关了。”

孙策没吭声。现在已经是九月初了,蒋干的这个消息延迟了将近一个月。这还是在洛阳已经入手、兖州也成了盟友的情况下,否则会更慢。没有及时通讯的技术,他无法对朝廷的情况做出干预,只能被动的接受。

“奉孝,你觉得天子有几分胜算?”

“定凉州还是平天下?”

“定凉州。”

“最多三分。”郭嘉摇着羽扇。“这三分还是给引凉入关的那一计。”

孙策微微颌首。他同意郭嘉的看法。与凉州世家、羌人部落首领联姻虽说有诸多后患,不能治本,却不失为一个治标的办法,笼络了凉州汉胡,在一定程度上了弥补了关中人口的不足,又削弱了敌对力量,让天子的西征看起来有了几分可能。

这和太史慈的化胡之说异曲同功,就看能不能贯彻到位了。太史慈能想到,荀彧、刘晔应该也能想到吧,就看他们能不能说服那些老臣,真正将凉州羌胡变成汉人。

接到太史慈的报告时,孙策就有一种感觉,他和这个时代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