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560节(2 / 4)

加入书签

“孙将军没有为难你?”周异终于开了口,声音有些沙哑。

周瑜摇摇头。“没有。”

周异看了看窗外,夹侍着马车的都是他带来的周家部曲,文丑率领的亲卫骑离得很远,但他高大挺拔的身影还是依稀可见。“那他是怎么回事?”

“保护我的。”

周异哼了一声:“你当老子我五岁,信你这鬼话?我五十了!”

“是啊,父亲已经五十了,是知天命之年。”周瑜笑了起来。“父亲觉得自己是什么命,此生是止步于河南尹,还是再进一步?”

周异嚅了嚅嘴,吁了一口气。“我不知道,所以忐忑啊。按理说,天下大乱,胜负未分,周家也应该各为其主。孙将军善战,数年而取五州,正应了东南有王气之相。可是他成功不代表你就能成功,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战功赫赫,最后却落得钟室殒身,我不希望你也步他的后尘。武将不同于文臣,文臣还可以功成身退,以侯就国,武将却……”

周异长叹一声,不忍再说下去。

“杨文先路过洛阳,和父亲说了些什么?”

“他说天子求才若渴,对你非常器重,若能引荆州而归,将不次提拔,我也能立刻跻身九卿,将来三公可期。”

“不做韩信,做英布?”

周异皱了皱眉,欲言又止。他觉得周瑜这个比喻很不恰当,有一种说不出的阴郁。周瑜见状,探身过去,将手按在周异膝上。“父亲放心吧,孙将军不是高祖,即使是我,用兵能力也不如他远甚,他不会忌惮任何一个将领。就算将来功成,他也会是光武帝,贬抑在所难免,像高祖一样杀功臣的可能性却不大。”

“是吗?”

“父亲,你想想,高祖为什么要杀韩信?因为齐楚皆是大国,有称霸之力,高祖年高,太子幼弱,不杀韩信,则高祖百年之后,新帝未必能号令老臣。我与伯符同年,我有生之年都不会对嗣君产生威胁,他又何必杀我?对我有疑心,解除兵权,以侯归国就是了,何必杀我而使众人不安?”

周异点了点头。“如果是这样,那当然最好了。公瑾,我天赋有限,我们这一门能不能和大宗抗衡,就靠你了。既然蔡琰要留在南阳,那我和你母亲就去吴县吧,你抓紧时间生两个孩子,我们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也不错。”

周瑜笑了。“父亲年富春秋,正当一展鸿图之时,岂能如此逍遥。你先别急,大婚之后,伯符自有安排。我刚才说了,你不会止步于河南尹,至少还要向前再走一两步。”

“那当然更好。”周异扬扬眉。“我也不敢奢望太多。河南尹也就是名声好听,朝廷西迁,早已名不符实,不做也罢,去江东任一郡太守,心愿足矣。”

以直报怨

周异到达宛城后,孙策很快与他见了面,主动到他的住处拜访。

周瑜在荆州几年,一直没有置办产业,不是住公廨就是住军营,现在他的驻地在夷陵,回宛城时便住驿舍。他自己住得比较简单,但大婚不能太随意,所以买了一座宅院,不算很大,却很精致,收拾得干干净净。蔡琰亲自过来看过,也非常满意。

孙策很恭敬,以子弟礼拜见周异,向他请教洛阳的形势,询问杨彪路过洛阳时的表现。周异一五一十,如实道来,又主动表明年老体衰,承担不起河南尹这么重的任务,此次参加完周瑜的婚礼后,他就想致仕了。离开洛阳之前,他已经向朝廷提出了辞呈,官印都封存在洛阳。

孙策欣然同意。致仕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周异主动辞去河南尹,表明他已经做出了选择,要与朝廷划清界限。庐江周氏从此一分为二,他与周忠各为其主,互不干涉。

周异到达后不久,蔡邕也赶到了宛城。为表示尊师重道,孙策亲自出城迎接。蔡邕是坐船来的,坐船溯淯水而上,既平稳又安逸,比坐车舒服多了,还方便他读书作文。

几年不见,蔡邕的气色非常好,江湖的十年风雨留下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了。他身边跟着两个书生,一个三十出头,一个二十多,头戴进贤冠,身着儒衫,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孙策倒也没太在意,襄阳书院如今也是人才济济,实力比南阳郡学更胜一筹,以蔡邕的名望,有几个得意门生也很正常。

不过这两人报过名之后,孙策才知道并不怎么正常。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拒绝了他邀请的路粹和阮瑀。听完这两人的名字,孙策盯着他们看了半晌,然后笑了。他一个字也没说,但鄙视之情也毫不掩饰,连瞎子都看得见。

阮路二人很尴尬,蔡邕也很尴尬。襄阳书院那么多人,他带着这两个人来,就是想引荐给孙策,现在孙策这么不给面子,他这老脸有点挂不住。

“孙将军……”

“先生不用这么客气。”孙策挽着蔡邕的手臂,很客气地说道:“我与公瑾是好兄弟,与令爱也如兄妹一般,先生若是不弃,称我字即可。”

蔡邕松了一口气,脸色缓了一些。“元瑜和文蔚都是书生,不谙世事,你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

孙策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