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536节(1 / 4)

加入书签

“当然。不过,在我解释孙将军的理由之前,我想先请教令君一个问题。”

“请讲。”

“前太尉黄琬率部进攻颍川,是朝廷的旨意吗?”

荀彧语塞,略作迟疑,摇了摇头。“不是。”

蒋干点点头。“这么说,是黄琬自己附逆,无诏发兵,形同谋反。”

荀彧不置可否。黄琬兵败,又主动向孙策投降,他自己捅的篓子只能由他自己负责,朝廷不会为他兜底,但也不至于落井下石。黄琬肯定要承担责任,但是不是谋反要由朝廷决定,不能听由孙策指控。

“黄琬附逆在前,袁绍派审配抢占洛阳在后,朝廷没有任何补救措施,孙将军为避免旧都落入袁绍之手,派人进驻洛阳,有问题吧?”

荀彧苦笑。“如果是这样,那当然没问题。当年讨董,其父孙车骑也曾驻兵洛阳,收拾宫城,掩埋帝陵,祭扫而退。不知道孙将军是不是打算也这么做?”

“那要看朝廷安排什么人接管洛阳了。如果是朱公伟那样的骨鲠之臣,自然没什么问题,孙将军父子会全力配合。如果是黄琬那样的逆臣,那就不能让了,你说对吧?”

荀彧点点头,没有再讨论这个话题。蒋干没把话说死,至少说明孙策还没有打算彻底与朝廷决裂,他心里有数了。他接着说道:“孙车骑领豫州牧,孙将军代父监管豫州,合情合理,可是荆州、扬州准备如何处理?当初朝廷以太尉朱公持节关东,孙将军父子听候朱公调遣,领三州军事。如今袁绍已败亡,皇甫太尉即将还朝,他们父子打算什么时候各归其任?”

蒋干笑笑。“袁绍死了?”

“是的。”

蒋干转了转眼睛。他只知道袁绍受了重伤,却没收到袁绍已死的消息,估计还在路上。不过他并不介意,袁绍死不死影响不大,他一败涂地,最好的出路就是向朝廷俯首。

“谁是新任冀州牧?”

“虽然还没确定,但冀州重回朝廷治下是不言而喻的事。”荀彧非常有把握。

“这么说,今年秋天,朝廷可以收到冀州的赋税了?”

荀彧心里一怔,突然有些后悔,但话已出口,他也只能硬撑着点点头。

“那令君以为,冀州什么时候能将前几年逋欠的赋税补足?”

“这个……”荀彧沉吟着,不敢断言。他相信袁谭会给一部分,能不能给全都不敢保证,以前的欠债就更不敢指望了。蒋干这个问题让他无法回答,否则被蒋干抓住把柄,到时候却完成不了,反而不美。“这个要看冀州的情况,我暂时无法给你确切的回答。”

“没问题。”蒋干很大度。“虽然我还没有接到孙将军关于此事的命令,但我可以给令君一个答复,冀州什么时候真正成为朝廷的冀州,扬州、荆州绝不落后。”不等荀彧说话,蒋干又提醒道:“令君,你别忘了,在冀州坐视关中大旱,百姓流亡的时候,是荆州为朝廷提供的粮食。”

“子翼的意思是说,如果冀州今年不能上缴朝廷赋税,那扬州、荆州也不会上缴吗?”

“令君,去年豫州大疫,今年又蒙受袁绍无端进攻,损失很大,荆州、扬州也深受牵连。孙将军知道朝廷困难,没有向朝廷伸手要一粒粮、一丸药,为朝廷分忧之心天地可鉴。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去追讨冀州逋欠的赋税,却要求荆州、扬州上缴赋税,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是不是赏罚不均?江淮民风剽悍,顺冲以来,官逼民反的事年年有之,孙将军父子浴血奋战,亲冒锋矢,这才勉强平定,朝廷应该不会在这个时候希望荆州、扬州出现大规模的民乱吧?”

蒋干歪了歪嘴,微微一笑。“令君,欲速则不达,如今山东粗安,不宜轻动啊。”

荀彧暗自一声叹息,无奈地点点头。“子翼所言甚是。”

首先,你得有钱

见荀彧的气势被蒋干全面压制,心情郁结,气氛也有些紧张,钟繇连忙打了个岔,说了几句闲话,喝了两杯酒,话锋一转。“对了,蒋子翼,你来得正好,告诉你一个消息,我升官了。”

蒋干顺势说道:“哦,那该庆贺庆贺。看你正在收拾行装,是要外放?”

“是啊,左冯翊。”

“恭喜,恭喜。”

钟繇手一伸。“贺礼呢?你总不能说两句空话就行了,来点实在的吧。”

蒋干扬扬眉。“元常兄想要点什么?”

“你觉得我现在最需要什么?”

蒋干转着眼睛,摇摇头。“这我可真猜不出来。元常兄,你就直说吧,只要力所能及,我绝不推辞。”

“你应该知道并州半失,上郡早就落入匈奴人之手了吧?我去左冯翊,与匈奴人为邻,匈奴人来去如风,弓劲马快,我随时有性命之忧。”

蒋干瞅瞅钟繇,又瞅瞅荀彧,心中生疑。朝廷派使者去并州,又派钟繇去冯翊,是意在东方,还是想对匈奴人动手?听钟繇这意思,似乎是想清剿并州境内的匈奴人,不过谁知道他是真是假?“原来元常兄静极思动,想做儒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