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98节(2 / 4)

加入书签

人。可现在是什么时候,岂能容他乱来?公则,如果你是想为他说情,还是免开尊口为好。”

“主公言之有理,决战中原,非等闲可比。许子远不识大体,就算斩了他也未尝不可。可是与主公征战在外的许子远该斩,在邺城呼朋唤友,日夜饮宴的人该怎么办?”

袁绍顿时语塞。他人在浚仪,却对邺城的情况并不陌生,审配独掌大权,在邺城一呼百应,据说夜夜笙歌,饮酒高会,尤其是孔融到了邺城之后,更是连夜饮宴,高朋满座,热闹得很。据说孔融还说什么“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人生至乐”,把邺城搞得乌烟瘴气。

相比之下,许攸做的那点事不值一提。

大军出征,物资紧张,审配多次推脱,可他自己是怎么做的?许攸原本就不是一个以德行著称的人,他心里不爽就要发脾气,才不管对象是谁呢。杀了他很容易,寒了汝颍系的心却后果严重。荀衍正在颍川作战,要与孙策决战,听到许攸被杀的消息,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汝颍系已经分崩离析,再也禁不起任何折腾了。汝颍系坐大固然不好,冀州系坐大同样不利于平衡。

袁绍犹豫了。郭图见状,趁热打铁。“主公,子远有才无德,不为世人所重,唯主公能用其长,所以他为主公奔走,不计生死,又以主公心腹自诩,举止不免放肆。不过他忠诚无虞,智计可用。当年雍齿曾叛,高祖不计前嫌。吴汉贪杀,光武用其能战,差强人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子远已经知错,还望主公能宽恕他这一回。”

“他能知错?”袁绍冷笑。

郭图向后退了一步,撩起帐门。帐外站着一个人,正是许攸。许攸一身单衣,敞着怀,头上没有戴冠,披散着头发,腰间插着长剑,正是他之前扔在堰上的那一口。袁绍这才想起来,当时他被黄琬投降的消息所震惊,竟忘了这口剑。

袁绍哼了一声,转过身去,背对着帐门。郭图走出去,将许攸推进大帐,喝道:“许子远,放眼天下,能有几人如主公这般胸怀,容得下你这种顽劣之徒?你当好好珍惜,否则主公一怒,你悔之晚矣。”

郭图走了出去,掩上帐门。但袁绍知道他不会走远,肯定站在帐门口,以免有其他人进来。袁绍一动不动,却竖起耳朵,听身后的动静。许攸似乎喝得不少,酒味很浓,气息粗重,说话也哼哼唧唧,听不太懂,但袁绍和他很熟悉,知道这是他低头认错的特有反应,想起当初他们相识时情景,既有些好笑,又有些伤感。

一晃二十几年啦。当初党锢再起,他被李膺牵连,不得不以守墓为名自我禁锢,在汝阳结庐六年,是何颙、许攸、张邈等人常来看他,为他奔走,联络党人,形成了独属于他的势力,为他赢得袁隗器重打下了基础。何颙是党人魁首,许攸则是游侠代表,一手剑术惊艳绝伦。许攸虽然德行不纯,但他勇于任事,义之所在,奋不顾身,为他做了很多事。何颙、张邈自恃君子,有很多事不肯出手,许攸却无所顾忌,只要他开口,许攸都会去做,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他开口,只要他露个口风,许攸就能把事情做得妥妥贴贴。

思绪就是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袁绍沉浸在回忆中难以自拔,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抬腿踹了还在哼哼唧唧的许攸一脚,喝道:“常言道四十不惑,你倒好,马上都知天命了,却还是乱来,成何体统。”

许攸尴尬地呵呵了两声,又忍不住反驳道:“那你今年五十,知天命了吗?”

袁绍眉头一扬,脸颊抽了抽。

许攸梗着脖子。“我听郭公则说,你要驰援颍川,与孙策决战?”

袁绍心中一动,问道:“不行吗?”

“行什么行?”许攸冷笑道:“就算要决战,你也应该和孙坚决战,怎么能去和孙策决战?也不怕丢了身份。”

袁绍听了,心中暗喜。许攸虽然德行不好,但智计百出,他反对自己驰援颍川必然有充足的理由,看来自己的直觉是对,这里面的确有问题,只是他还没想出问题究竟在哪儿。

“那你说该怎么办?”

“继续围攻浚仪,不过不需要将所有的主力都安排在这里,你留两万大军给我就行,其他的人,你带到中牟,做好驰援颍川的态势,引而不发。一旦荀衍、麹义咬住了孙策,你就越过鸿沟南下。届时孙坚担心孙策安危,必然出城,你回师截击,我再切断他的退路,四面围住。得知孙坚被困,孙策慌乱,如何还能击败荀衍、麹义?就算孙策侥幸取胜,损失必然惨重,赶来也不过是自投罗网而已,正好一网打尽。”

袁绍转了转眼珠,展颜而笑。“子远,你这一计才是真正的妙计啊。”他顿了顿,又道:“你说,哪里最适合作为伏击孙坚的战场?”

“官渡。”

强强联手

袁绍停住脚步,目光微闪,转身走到地图前,迅速找到官渡的位置,一言不发,眼神却越来越亮,仿佛发现了宝藏。

浚仪城被阴沟水和鸿沟水三面包围。因为要筑堰蓄水,浚仪城的城东、城南都有筑堰的工地,还有大量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