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01节(1 / 4)

加入书签

孙策垂着眉,一手抚案,一手端着茶杯,不时的呷一口,间或抬起眼皮瞅瞅虞翻,既不紧张,也不激动,仔细看,反倒有几分调侃。盛宪微怔,随即明白了。孙策哪是要和虞翻论易啊,他能不能听懂都是一个问题,他只是找个理由请虞翻来。虞翻进营的那一刻,他就赢了。接下来,他只要表示出足够的诚意,请虞翻出仕,他就大功告成了。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欲抑先扬,诱敌入彀,的确符合用兵之道。虞翻虽然聪明绝顶,但是他太狂傲了,中了孙策的计还不自知。他说得再多也没用,孙策根本就听不懂,也不想听。

虞翻说了一大通,见孙策一直没反应,也觉得无趣,停了下来,喝了一口茶,润润嗓子。“将军听懂我说什么了吗?”

“没听懂。”孙策摇摇头。盛宪忍不住笑了一声。他就知道孙策听不懂。他都没听懂多少,孙策怎么可能听得懂。正当他等着看笑话的时候,孙策又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大概就是以已之昏昏,欲使人昭昭的意思吧。”

“噗!”虞翻一口茶水喷了出来。他瞪着一双大眼,怒视孙策。“你说什么?”

“你知道我说什么,又何必掩饰?”孙策微微一笑,看向盛宪。“盛君听懂了吗?”

盛宪连忙摇头。他才不想与虞翻交锋呢。

孙策又看向孙权和陆议。“你们听懂了吗?”

孙权和陆议也连连摇头。

孙策一摊手。“你看,不是我一个人没听懂,谁都没听懂你在说什么。”

虞翻愣了片刻,拂袖而起。“易道精深玄奥,原本就不是什么人都能懂的。你既不通易道,我们就不必多费口舌了,还是出去比试矛法,分出胜负,我还来得及赶回山阴。”

孙策坐着一动不动,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没听懂,未必就是我不懂啊,也许是你乱讲呢。”

虞翻哼了一声,懒得搭理孙策,举趟就走。等他走到帐门口,孙策又说了一句:“虞君对老子和易经的关系有什么见解吗?”

虞翻突然停住脚步,扭转身子,疑惑地看着孙策。“将军学的是郑氏易?”

汉末易学有两个方向:一是以虞翻为代表的象数易学,一是以郑玄为代表的义理易学。象数易学是汉代易学的主流,但是到了汉末,象数易学就和五经一样,已经繁复得无以复加,走上了绝路,虞翻就是最后的大师。郑玄独辟蹊径,抛弃了那些繁琐的象数,引老入易,讲究义理,为后来玄学的出现指引了方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学风格,虽然眼下看起来虞翻的象数易学还是主流,可是以郑玄的学术地位,虞翻对这种新出现的异端非常敏感,孙策一开口,他就闻到了味道。

孙策不懂什么郑氏易学,他对易学的了解仅限于太极图。如果按照正常的辩论方法,他给虞翻提鞋都没资格,虞翻说的他都听不懂,怎么辩?

要想取胜,只有出奇。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虞翻的易学再牛逼,那也是行将就木的学问,事实证明这种易学没有存在的价值。至于什么郑氏学,说白了,除了在哲学意义上有点思辨的意义之外,也是学者们的自说自话而已。易学的本质是巫书,剥去巫术的皮,剩下的东西其实最简单不过:二进制。东方学者在象数义理里打滚,一辈子也钻出来,反倒是西方学者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眼看出了二进制的价值。

至于后来有人把易经和基因扯在一起,就是另外一种伪科学了。发明易经的本意只是记数,绝不会知道基因的存在。之所以看起来相似,其实是因为他们都够简单。

由最简单的演化出最复杂的,这原本就是进化的原则。学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孙策当然不会和虞翻说什么二进制或者基因,他要做的就是戳破虞翻看似绚烂、实际苍白的学术假象,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荒谬。

“大道至简,真正的学问能一针见血,只有那些虚张声势,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的学问才会用长篇大论解释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别人听不懂,未必就是别人笨,也许是因为你在自欺欺人。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说谎的人才会喋喋不休,因为他要用更多的谎言去证明一个谎言,最后成为一个弥天大谎。”

战虞翻

“你说什么?”虞翻真的怒了。易是五经之首,虞家五世治易,在孙策这儿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全成了谎言?

孙策起身,脱去大氅,挂在一旁的阑錡上。“我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你根本不懂易,没什么好论的。我们出去比矛法吧,分出胜负,也好让你早点离开。”他搓了搓手,从虞翻身边走过,出了帐,从郭武手中取过长矛,走到空处,倒持长矛,两足微分,不丁不八,傲然而立。

虞翻匆匆走了出来,正准备与孙策理论,一见孙策这气势,顿时一惊,把一肚子的话又咽了回去。

真正的高手不需要动手,仅从对方的气势上就能看出几分端倪。虞翻自小习矛,与人交手无数,见过太多的对手。此刻一见孙策的气势,就知道孙策在矛法上的造诣不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