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00节(1 / 4)

加入书签

“我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件事,我说的是刘备。犬子虽然不能脱身,却时常有书信来,曾经提及刘备。一年之间,刘备附陶谦,归袁绍,又降孙策,几次反复,此人恐怕不能信啊。”

刘虞将他了解的情况说了一遍。刘备奉诏而来,就是为调解他和公孙瓒的矛盾,所以刘备的表态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刘备与公孙瓒是同门,他对刘备的主动示好不太相信。

鲜于辅皱着眉头,半天没说话。他对刘备了解不多,如果刘虞不说,他还真不知道这些情况。他仔细斟酌了一会儿,又劝道:“使君,我觉得正是如此,刘备方可用。他背公孙瓒在前,现在就算想重归公孙瓒麾下,以公孙瓒的性格,恐怕也无法接受。他要想在幽州立稳脚跟,只能与使君共进退。”

刘虞苦笑道:“我知道他可用,我只是担心他不可靠。万一他临阵倒戈,奈何?”

“我以为可能性不大。”

“为何?”

“欲知其人,先观其友。赵云是常山人,他能纠集五六百骑,举家追随刘备,刘备必有可取之处。观刘备之前行径,的确有轻于去就之病,但他出身单微,急于建功立业,公孙瓒虽然是他的同门师兄,却置他于田楷之下,可见没有重用之意。陶谦虽益其兵,却只是拿他当鹰犬。袁绍高门,恐怕也不会把刘备当回事。刘备降孙策乃是战败,并非倒戈,不可等同视之。观刘备所为,纵有小节不谨,并无大恶。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刘备若能投效使君,也是人心所向,对使君有利。”

刘虞抚着胡须,沉吟半晌,觉得鲜于辅说得有些道理。刘备的身份特殊,不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对公孙瓒都是一个打击。

“依元弼之见,如何安置刘备为好?”

“不妨让他先去见公孙瓒,观其所行。若他与公孙瓒交恶,则置他于渔阳,为使君左臂。若他与公孙瓒暗通,则置他于乐浪,让他去抚慰高句丽。待使君平定公孙瓒后,再视其顺逆决定用舍。”

刘虞点点头,轻笑一声。“元弼此计甚妙。”

……

沈直走进孙策的大帐,躬身行礼。孙策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又把目光转回面前的公文上。

“伯平,坐。”

沈直应了一声,在一旁的席上入座,双手递上一份文稿。这是盛宪用两天时间写出来的文章。盛宪自己不好意思来,让沈直来。沈直推脱不掉,只好硬着头皮来见孙策。他看过这篇文章,觉得盛宪态度很端正,文章写得也很好,只要孙策不是故意刁难他,应该会满意。

孙策接过文稿,看了一眼便扔在一边。他一手据案,一手捏着眉心。“伯平觉得如何?”

“呃……”沈直暗自叫苦。孙策这不是为难人么,他能评盛宪的文章,而且是这种文章?

孙策瞥了沈直一眼,叹了一口气。“我知道他是你的长辈,你不方便评论。我也知道,以他的身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难能可贵,你大概从中出力不少。不过很遗憾,这篇文章治标不治本,无法让我相信他会真的改弦更张。他只是为保命而委曲求全,将来一有机会,他还会背道而驰。伯平,你希望这样的事再来一遍吗?”

沈直心中一紧,忽然明白了孙策的用意。这一次盛宪本来必死,是孙策看在沈友的面子上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来劝盛宪。如果盛宪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放弃与孙策为敌的心思,他们将来迟早还会发生冲突。有这个危险存在,孙策就算不杀盛宪,也不会用他,当然也不敢放手用他沈直。

但他真不知道孙策需要什么样的文章,这么猜什么时候才能猜到结果?沈直心一横。“还请将军指教。”

孙策打量着沈直。“你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沈直很尴尬。“直愚昧。”

孙策摇了摇头,轻笑一声,透着一丝遗憾。“伯平,我听说你在固陵受到郭异、王晟轻忽,可有此事?”

沈直窘迫不堪,讪讪地干笑了两声。

“你难道不觉得这种事很诡异?大战之际,这些人居然还顽固的轻视武人,他们哪来的自信?”

同气相求

沈直愣了片刻,如梦初醒,脸上发烧,无地自容。他原本以为孙策是故意刁难盛宪,欲行诛心之举,现在才知道孙策是真的想纠正盛宪那些不合理的理念,比如文武之别。作为一个重武事的家族,沈家尤其不能接受这一点,只是他们没有孙策这样的实力,也没有孙策这样的勇气,不敢向世家发起挑战。

“将军,我明白了。”沈直拜伏在地,伸手取过盛宪的文稿。“我这就回去请盛君重写。”

孙策示意沈直不要急着走。“嗯,下次你就不要来了,让他自己来吧。有些话,我能说,你未必能说,夹在中间反而不好做人。”

沈直感激不尽。孙策太体贴他了,他夹在中间的确很难做。

“伯平,对这件事,你自己怎么看?”

沈直苦笑一声。对这件事,他的感触比谁都深。凭什么读经就不能读兵法,武人就低人一等?论学问,他不比那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