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67节(2 / 4)

加入书签

,能化害为利,用得不好,好人也会办坏事。刘备这种人留在朝廷是无法信任,让他出镇一方却足以搅动形势。”

天子扬扬眉,想了一会,无声地笑了起来。“没错,反正天下已经够乱了,再多个刘备也无妨。令君,你计划让他去哪里?”

“刘备志大才疏,不是孙策的对手,在孙策麾下几个月,被孙策支使得团团转,还夺走了关羽。可他性情坚忍,屡败屡战,且能向对手学习,在豫州数月,进步明显,练兵之法颇有章程。又擅伪饰,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仁人志士,他都能倾心结交。如果让他回幽州协助刘伯安(刘虞),应该不弱于公孙瓒,或许可以稳住幽州,让袁绍有所顾忌。”

天子点点头。“没错,得罪了袁绍,又被孙策排挤,他也只能回幽州了。有同窗之谊,又与背弃之恶,他和公孙瓒终究是貌合神离,无法共处。如此一来,他只有与刘虞合作才能站稳脚跟。”

“陛下对天下形势了然在胸,可喜可贺。”

“可惜孙策太精明了,要不然把他派到丹阳去也不错。”天子轻笑一声:“你觉得朱皓这个人选如何?”

“陛下说得有理。如果是刘备,让他去丹阳没什么问题,纵使不成,他也能保身。朱皓却不行。朱皓虽有才干,但性情坦荡,防人之心不密,与君子相交如鱼得水,与奸诡相处则易被祸。就算孙策看在朱公面上不杀他,袁绍也不能容他,朝廷不仅无法占据丹阳,反而白白损失一个干才。若是孙策一怒之下与朱公决裂,关东便有倾覆之势,朝廷将彻底退出关东,再也无法居中调度。眼下朝廷实力有限,只能坐视袁绍与孙策相争,以收渔翁之利,却不宜与任何一方发生直接冲突,引火烧身。”

天子听得很仔细,受益良多。荀彧的意见有些他已经想到了,却没有荀彧想得周全。袁绍固然不能容忍朱皓,孙策也不能,不管是谁出手,朱皓最后都难以幸免,朝廷白白损失一个人才,又对不起太尉朱儁。

“杨公忠介,只是心太急了。”

“陛下,杨公是社稷之臣,感激先帝,忧心国事,又不忍见百姓受苦,想早些结束这乱世,有些着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有些事是急不来的,俗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汉积弊甚重,正如重病沉疴之人,不能用猛药,需得慢慢调养。”

天子笑了。“没错,我们有时间,不要急,也不能急。”

暗流

荀彧出了殿,在宫门口站了一会,又停住了,转身走向郎官当值的庐舍。丁冲正在里面办公,见到荀彧,他愣了一下,连忙起身行礼。

荀彧拱了拱手。“侍中忙吗?”

丁冲迟疑了片刻,打量了荀彧两眼,露出不太自然的微笑。“令君……有事?”

“不敢,有件事,我一直拿不定主意,想听听侍中的意见。”

“令君请坐。”丁冲很高兴。荀彧是天子面前的红人,有事向他请教,这太给面子了。他连忙招呼荀彧入座,又忙着倒水。“令君莫怪,陛下励行节俭,宫里各项开支都能减则减,我们这里只有白水。”

“无妨。”荀彧倒不讲究,接过丁冲倒来的水,呷了一口,捧在手里里捂着。他看看四周,叹了一口气。“国家艰难,诸君都受苦了。木炭是不是不太够,冷得很啊。”

丁冲哈哈一笑,连忙谦虚了几句,摆出一副君子固穷的模样。朝廷荷包不鼓,各种开支能省则省,从天子开始节俭,他们这些侍中、郎官当然也苦。怨气肯定是有的,但谁也不会摆在脸上,要不然难免会被人落下道德不高的口实,名声有亏。至于背地里怎么抱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能让荀彧看到他们的艰苦,这也是好事,说不定荀彧转头吩咐一下,他们的条件就能改善一些。尤其是年关将近,说不定能多分点年货什么的。

“前些天去孟德那儿,听他说你最近太忙,都见不着你了。是不是最近人手紧缺,连休沐都排不过来?”

丁冲眼神微闪,强笑道:“是啊,前段时间的确有点忙,也没时间过去。我正想着哪天去他营里看看呢,听他说最近练兵颇有成效,还得到了车骑将军的嘉奖呢。”

荀彧笑了起来。曹操最近名声渐显,他练兵练得好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军纪好,严禁扰民,抓住就重罚。其他诸部都不如他,不管是凉州兵还是并州兵,扰民的事常有发生。天子几次提起他,丁冲作为天子身边的近臣,不可能不知道。

有曹操为中介,又都是豫州人,荀彧和丁冲寒喧了几句闲话,聊了一些在长安的同乡、州里人的闲事,气氛渐渐融洽起来,荀彧话锋一转,说起了来意。“方才御前议事,幼阳也听到了,这丹阳太守的人选,你有什么高见?”

丁冲没有立刻回答。他知道荀彧肯定有事找他,说曹操、谈州里人的乡谊都不过是引子。他捧着热水,思索了片刻。“杨司徒不是推荐了朱文渊么,其父朱太尉是孙家父子的旧君,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这是国事,不能全靠私谊。要说私谊,丁君与孙将军有恩,比朱文渊更合适。”

丁冲哈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