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67节(1 / 4)

加入书签

“刚读了些《论语》《孝经》,还没来得及读经。他资质一般,在学业上难有成就,臣打算让他转攻木学,做些实务。”

天子笑了。“木学?这太可惜了吧。”

“陛下,刚才杨司徒提及刘备和他身边的勇士张飞,臣想补充几句,也许能说明臣为什么要让犬子修习木学。”

天子顿时来了精神。听说张飞与吕布比武,他好奇得狠。吕布是公认的勇士,还没听说过谁能和他交手数十合的,通常都是一两合就分出胜负,而且从无败绩。张飞能与吕布战至数十合,还得到吕布的夸奖,这的确不容易。

“张飞武艺的确精湛,但他能与吕布交手数十合,得益于那柄奇形长矛。那矛长一丈八尺,矛头长四尺,弯曲如蛇,坚韧锋利,不仅可以当作长矛刺击,还兼具刀剑的劈砍功能。他与人交手时总要将矛头包起来,以免伤人。吕布不信,要他全力以赴,结果一交手,吕布手中的戟头就被他砍断了,只能手持戟柲与他争斗。若不是点到为止,吕布说不得还会伤在张飞矛下。吕布与其说是称赞张飞的武艺,不如说是称赞那件奇形长矛。”

天子转过身,眉头轻挑。“四尺长的矛头,兼具刀剑的劈砍功能,这是……长铩吧?”

荀彧面色不变。“陛下,如果禁军都能这样的利器,陛下还有何忧?”

天子瞅了荀彧片刻,眼珠转了转,神色略缓。“现有的工坊造不了这样的利器?”

不要急

荀彧也不说话,转身从身边的郎官的手中取过一柄长戟,倒持戟柄,递到天子面前,对天子说道:“陛下试着劈砍一下,看看戟柲长短有什么影响。”

天子不解,接过长戟,按照荀彧的要求,先以正常姿势砍了一下,然后又手持长戟中部试了一下,恍然大悟。这柄长戟是步卒用戟,只有八尺长,与人身高相近,手持末端劈砍的时候,已经能感觉到戟柲变形较大,与手持中部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是一丈八尺长,戟柲变形更厉害,几乎到了无法操控的地步。要想做出这么一丈八尺的长矛,绝不是加长矛柄这么简单,需要有更好的工艺和材料。

谁都知道矛戟越长越占便宜,可如果戟柲软得没法用,那再长也没有意义。孙策能打造出长一丈八尺的长矛,说明他的工艺水平优势明显,南阳军械闻名天下并非虚言。

“司空不是说有一些工匠从南阳回来吗,他们造不出这样的兵器?”

荀彧摇摇头。“荆州、豫州推行盐铁专卖,治铁技术是官营的,控制在孙策的手中,民营作坊没有这样能力,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天子心情有些低落,将长戟还给郎官,向前走了几步。“令君,让令郎去做匠师,是不是太委屈他了?”

“陛下,臣以为这才是孙策的独到之处。”

“怎么说?”

“陛下,党人清议从何而起?太学招生三万人,为什么没能为国家育才,却造成了处士横议,以舆论裹胁朝廷?因为那些人读书就是想做官,可是朝廷根本没有这么多官职,学子们仕途无望,又无谋生之能,自然对朝廷失望。朝廷花费重金,却造就了一批反对者。如果提倡木学,让一部分人转攻木学,学成之后无需朝廷安排官职便可以自食其力,还能像南阳一样造出四轮马车、新纸以及丈八长矛这样的利器,于国于己皆有利,何乐而不为?”

“话虽如此,只怕没几个人愿意啊。”天子一声轻叹。“令君思虑深远,为国家不惜让令郎为工匠贱业,忠心可嘉。若人人皆能如令君一般,大汉何愁不兴。”

“陛下,君子德风,小人德草。移风易俗,导民向善,本来就是朝廷百官职责所在。臣既蒙陛下信任,为陛下参谋,自然应该以身作则。司徒杨公、司空士孙公也是如此想,只是担心引起非议太多,连及陛下,所以我等商议行而不言,且先试一试,待初见成效,再由朝廷下诏推行。”

天子思索良久,说道:“这件事牵连甚广,又与圣人教诲不合,的确要谨慎些。诸卿为朝廷分谤,朕甚是感激。”

“陛下圣明。若能辅佐陛下中兴大汉,臣等就是受点委屈也是心甘情愿的。”

天子叹息良久。“刚才在殿下,杨公说到刘备时,你似乎有些不同意见?”

荀彧轻笑一声:“陛下,臣与刘备早就认识,对他略有了解,容臣为陛下解说一二。”他把刘备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有些情况是他自己了解的,有些情况则是戏志才安排的细作打听来的。他也好,戏志才也罢,以前还没怎么在意刘备这个人。后来刘备到了长安,他们才把他提升为重点关注目标。戏志才还特地安排人去涿郡了解刘备的背景,只是时间比较仓促,还没有消息传回来。

但刘备到青州以后的事,他们了解得七七八八,特别是今年刘备几次反复,他们一清二楚。

听完之后,天子皱起了眉头。“这是个反复之人,岂能大用?杨公是不是被他蒙骗了,居然如此赏识他。”

“陛下,人有忠奸,才有长短,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用得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