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59节(1 / 4)

加入书签

“破!破!破!”

四千将士蓦然大喝,声音整齐洪亮,宛如一人,浓浓的战意如惊雷般滚滚而来,一下子击破了万余山贼的鼓噪。山贼们骇然变色,下意识地闭上了嘴巴,面面相觑,连战鼓声、号角声都停了,整个战场上只听剩下孙策部下的怒吼。

祖郎头皮一阵发麻,心生悔意。他想起了孙策的那句话,忽然之间有点信了。这好像是个陷阱,是一个专门为他准备的陷阱。孙策虽然只有四千人,实力却一点也不比他弱。离开了熟悉的山水,来到这片孙策选好的战场,他空有两倍以上的兵力,却没有一点胜算。

噫,大战在即,怎么能如此魂不守舍,这不是中了孙策的计么。大丈夫遇强则强,岂能因一时失手而退。祖郎猛踢战马,在阵前奔驰起来,他举起战刀,大声狂呼。

“杀贪官,求太平……”

挑衅

“杀贪官!”

“求太平!”

随着祖郎的吼声,山贼们忽然激动起来,纷纷举起手中各式各样的武器,跟着祖郎大叫。开始的时候还有些稀稀拉拉,很快就喊成了一条声,即使隔着两三百步,孙策也能想象到这些山贼的激愤,只是觉得有些古怪。

我特么居然成了贪官?贼就是贼,睁眼瞎啊,活该被人忽悠。嗯,祖郎这小子有两下,难怪会成为统领数万人的大帅,这颠倒是非的能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强。

这就是所谓的刁民啊。别看他们未必读过多少书,但天性狡黠,论办事能力,比很多读过书的人都强。真正能成事的就是这些人,原来刘项不读书,真正书读得多的张良却只能做谋士,成不了大事。

孙策立马不动,看着祖郎领着山贼们喊口号,振奋士气。之所以要振奋士气,自然是因为士气不够,所以才需要喊喊口气,给自己壮壮胆。一万对四千,还需要喊口号,祖郎在气势上已经输了。

他输得不冤,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有郭嘉、庞统、陈表等人出谋划策,还有吕蒙、陆逊这样的未来名将一旁襄助,他们把各种情况都估计到了,都做了充分的预案。这是他进入扬州的第一战,不仅要打,而且要胜,容不得一点疏忽。

祖郎没有攻击程普的大营,而是主动来挑战,不是他们计划中的第一方案,这正说明了祖郎有两下子,没有被程普大营里的辎重迷花了眼,还知道避实就虚,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挽弓当挽强,擒贼当擒王,这个思路没错,他只是错误的判断了双方的实力。

他应该把两万人全部带来,至少也要带一万五千,留五千人监视程普足矣。

这不是祖郎的错,而是他有意促成的。放眼天下,重视军队训练的将领不止他一个,但像他这么重视的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因为他最了解科学训练的重要性。精锐不仅仅是指士卒个人战力如何强悍,而是训练有素。他的亲卫步骑只有五千人,但这五千人却是坚持日常训练,经常进行考核的精锐,绝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临时抱佛脚的乌合之众可比。

他为此投入的成本也是惊人的。他不是不想要更多的人,是真的养不起。别说的不说,十天一考,一个一校的赏赐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每个月没有两三百万是拿不下来,更别说不断更新的装备了。不到一年时间,亲卫营已经更换了三次装备。

有了这样的底气,孙策才能面对一万山贼的怒吼不动如山,才有心情看着祖郎上窜下跳,使出浑身解数,徒劳的想扳回不利局面。如果说战前决策时他有些犹豫,现在他已经把所有的犹豫都扔在脑后,根本不去想如果败了怎么办。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

这一战不仅要胜,而且要大胜,要一战打出威风。

看着祖郎鼓舞起士气,再次发出攻击的命令,孙策再次举起了手中的霸王杀。

中军的郭嘉会意,下令击鼓。

鼓声一起,前锋营开始移动,他们保持着队型,像一个整体向前移动,一直越过孙策三人,在孙策面前列阵,一曲当前,左右各有两曲,依次向后挪一个方阵的位置,像凤凰的双翼一样护住孙策。

刀盾手在前,一人高的盾牌肩并肩,组成一道盾墙,刀盾手身体半蹲,左手持盾,右手持刀,从盾牌的缝隙里观察对面的形势。长矛手在身,同样身体半蹲,前弓后箭,双手握长矛,矛杆架在刀盾手的肩上,矛头伸出盾牌外。弓弩手在后,一共有两排,一排弓手,一排弩手。弩手通常都是伍长,他们除了射击对方的重要目标外,还要负责查看形势,及时指挥前面四个伙伴的行动。

有义从送来了孙策的大纛,典韦接过,举在手中,任凭北风劲吹,丝纹不动。

五曲,一千人,没有大声呼叫,甚至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却散发出凛冽的战意,直逼对面的祖郎等人。祖郎勒住坐骑,看着那前突的千人小阵,看着大纛下的孙策,怒意勃发。

四千对一万,你已经很嚣张了,现在居然只用一千人的小阵来挑战,还将战旗立于此地?是可忍,孰不可忍。欺人太甚!今天不踏破你的阵地,逼得你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