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63节(1 / 4)

加入书签

“谁说我输了?”郭嘉不服。“士元不是说了吗,胜负在两可之间。”

“那只是现在,再下几个子,你就会体力不支了。若是平时,你身体无碍,自然可以继续战下去。可你现在有伤在身,又接连几天没有好好休息,十成功力最多发挥出五成。欺负欺负士元也就罢了,遇到子纲先生这样的高手,你如何能胜?行了,我有正事要说,子纲先生刚才提了个建议,我觉得有些道理,想和你们一起商量商量。”

郭嘉一愣,恍然大悟。他放下手中的棋子,看看张纮。“先生,待我伤好,择日再战。”

“随时恭候。”张纮也放下棋子。

孙策将张纮刚才的建议说了一遍,郭嘉十指交叉,沉思了半晌,缓缓地点了点头。“以合纵破连横,这的确也是个办法,而且的确有成功的可能。只不过西凉人曾经屠戮关东,特别是颍川、洛阳,与他们联手可要特别小心,否则必然会惹上污名,对将军极为不利。”

他转过头,看看孙策,又看看张纮。“将军,我觉得可以用交战代替谈判,免得落人话柄。”

孙策看向张纮,张纮点头赞同。“将军是在朱太尉麾下行动,朱太尉代表朝廷,西凉人要战要降,都是对朝廷而言,与将军无关。西凉人现在走投无路,如果有机会与朝廷化干戈为玉帛,甚至将功赎罪,我相信他们不会拒绝。”

“不错,可行。”郭嘉低下头,看了一眼棋盘,赞了一声。“先生,还是你眼界高,我自愧不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啊。”

张纮大笑。“奉孝,你言重了。我只是痴长几岁,见得多一点而已。若非有你收集情况,为将军谋划算无遗策,这个计策我是万万不敢献与将军的。其利大,其险亦重,非奉孝不能为也。”

郭嘉也笑了,抓起放在棋枰旁的棋子,慢慢撒在棋盘上。棋子哗哗作响,清脆而急促,每一声都敲在人心上。“那好,我就与先生联手下一盘大棋,助将军劫了王允这条大龙。将军,欲行大事,先清内贼,不能让何颙、辛毗再留在宛县了,请周公瑾找个理由,让他们离开吧。”他想了想,突然又笑了一声:“辛毗无处可去,他很可能会去兖州,将军何不通知一下张邈,让他招待一下何颙、辛毗?”

孙策哈哈一笑,搓搓手。“正该如此,白吃白喝了那么久,不付出点代价怎么行。”

“还有,请将军通知周公瑾安排人保护好蔡伯喈。蔡伯喈知道得太多了,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何颙、荀攸可都是做过刺客的人,不可不防。”

虚张声势

统一了意见,但困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成倍增加。这也是孙策要取得郭嘉支持的原因。没有郭嘉的精细入微的策划,这件事只能是纸上谈兵。

首先,要想出入关中,必须考虑西凉兵,但仅仅考虑西凉兵是不够的。河内的张杨,兖州的袁谭,陈留的张邈,都必须拉拢过来。最好能提供支持,再不济也不能让他们在背后捣乱。

其次,粮草怎么解决?几万大军西行千里,光是行军来回就要两个月。因此少了不能少,至少要准备三到四月的粮草,如果可能,最好有半年储。一个士卒每天六升米,半年要十石出头,如果准备五万人,就要五十万石。如果算上战马和运输牲畜的消耗,还要准备大量的刍稾。

最后,即使稳定了四周,准备好了粮草,大军能够成行,也未必能够达成目标。天子也不是坐在长安等着你去接,能不能从王允手上把天子抢过来,这依然是个疑问。

即使是首倡者张纮,也不觉得成功的机率能超过一半。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去实施。四人坐在一起,一边纳凉一边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先想困难,再想解决方法,谈了半宿,终于拟出了一个计划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一步步的去实施,就算最后不能接回天子,也要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不能白忙一场。

用郭嘉的话来总结,这个方案就是狐假虎威,借鸡生蛋。用迎回大驾为理由,说服朱儁接受这个方案,再用太尉府的名义发布命令,游说各部人马,争取和他们形成统一战事。此为狐假虎威;以筹集西征的粮草为名,命孙坚攻取庐江、九江,周瑜攻取南郡、江夏,把孙策这个秋天本该的事做了。此为借鸡生蛋。

到了这一步,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孙策都不会亏。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与朝廷进行联络,待机而动,有机会就出兵,没机会就等机会,创造机会。

大计商量已定,各人回帐,抓紧时间补觉。

第二天一早,孙策没有急着去见朱儁,而是把最新计划向孙坚做了通报。见既不违背朱儁的意愿,甚至有机会救回天子,又不影响孙家的利益,孙坚求之不得,自叹不如。为了这件事,他纠结了很多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打着舍生取义的念头。孙策一来就想出了如此精妙的方案,的确如他所说,要谈坑人,他是自学成才,而且出类拔萃。

因为要准备的时间很长,孙坚又负有攻取庐江、九江的任务,孙策决定将程普、韩当、黄盖、孙贲都拨到孙坚帐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