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40节(1 / 4)

加入书签

孙策南行十余日,到达龙亢,驻军休整。

天气渐渐的热了,雨水频繁,行军作战已经不太适宜。穿着厚厚的战袍,披着沉重的战甲,坐着不动都是一身汗,甲胄兵器被烈日晒得烫手,更别说作战了。自古以来,除非必要,很少有在夏天征战的。即使孙策是穿越者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他只能要求将士们保持正常训练,维持状态,做好战斗的准备。

除了天气太热,孙策没有发起攻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还没有收到朱儁的许可,不能轻易进入扬州境界。击退刘备是他代行豫州牧的职责所在,侵入九江或者庐江就是越权了。他无所谓,但老爹不好交待。本来指望周昂主动进犯,他好歼敌于汝南境内,名正言顺,现在周昂做了乌龟,他也只能耐心等候。焦仲卿已经赶去洛阳告状,估计很快就会有消息回来。

龙亢最大的世家是桓家。孙策之前不清楚,现在知道了,自然要交流交流感情。不过这样的事通常也不需要他出面,郑札就能处理得非常好。等他们谈得差不多了,孙策出面赴个宴,与相关的人一起吃个饭,这事也就算结束了。推心置腹是不可能的,相安无事、维持现状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至少要等到袁术的追谥尘埃落定。

长安,你还好吗?

……

蓝田山下,曹操策马冲上一片土坡,极目远眺。

吕布、张辽等人正率领各部骑兵追击溃败的西凉兵。胜负已定,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但曹操的心情却更加沉重。为了是否赦免西凉兵,杨彪和王允已经较量了很久,道理也讲了无数遍,但就是无法做出决定。王允被众口一辞的反对激怒了,以请辞为要胁,事情陷入了僵局。

机会稍纵即逝,驻扎在蓝田的胡轸迟迟没有得到赦免诏书,心中不安,再加上军粮断绝,迫不得已,放纵士卒掳掠。一时间,长安周边被他们祸害得不轻,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事。

迫不得已,曹操和吕布只能出城攻击,驱逐西凉兵。一旦开战,矛盾就有激化的趋势。曹操很克制,吕布却非常激动,甚至喊出了杀尽西凉人的话。他也许是看到西凉兵残害百姓而愤怒,但这句话一说出口就变了味。西凉兵本来就怀疑朝廷有赶尽杀绝的企图,吕布这句话正好坐实了他们的担心,一下子炸了。

战事很顺利,曹操和吕布联手,胡轸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连续败了几阵,但西凉溃兵却很难一下子驱逐干净,他们像一群饿疯的野狼在关中游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怨声载道,对朝廷大为失望。

曹操对此忧心忡忡。他担心的不仅是这些溃兵,他更担心胡轸与贾诩部会合。胡轸是个庸才,有勇无谋,不足为惧,但贾诩却是个非常高明的对手。有他为牛辅、胡轸谋划,这些西凉兵被聚在一起,威胁绝不是胡轸一部可以比较。

让曹操担心的不止是贾诩,还有马腾和韩遂。他们之前受董卓之邀,从凉州赶来,到了雍县,董卓却死了。他们进退失据,就暂时驻扎在右扶风,观望形势。朝廷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处理决定。现在胡轸部的溃兵西进,很可能会把“杀尽西凉人”的流言传到他们耳中,兔死狐悲,他们很可能决定与朝廷对抗,后果不堪设想。

在何进的大将军府,曹操见过韩遂,韩遂劝何进诛杀宦官,何进不听,韩遂就拒绝了何进的辟除,回到凉州。当时曹操就觉得韩遂是个危险人物,野心很大,而且激进,关键是他还有那个能力。现在,韩遂成了西凉叛军的领袖,他的危险性丝毫不亚于牛辅等人。

曹操觉得很无奈,这些话,他既和杨彪说过,也和王允说过,但他们谁都没当回事。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形势一步步恶化。

一匹快马从远处驰来。曹操一看,心脏猛地一抽,就像被人攥住了似的。马背上的骑士有特殊的徽志,这是戏志才的细作,出现在这里,肯定有重要的消息。

骑士在曹操面前停下,翻身下马,快步走到曹操面前,递上两枝对封在一起的竹简。曹操打开一看,又黑又浓的短眉顿时挑了起来。短短的竹简上只有几个字:孙策入谯,沛国士族为袁术请谥。

“通知温侯,收兵回营!”

未雨绸缪

戏志才坐在一堆简牍之间,听到脚步声,他抬起眼皮瞟了一眼快步走进来的曹操,随即又收了回去,继续忙碌。他主管曹操大营里的情报工作,手下有多少细作,谁也不清楚,反正他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情报,花出去的钱也像流水似的,让主管后勤的任峻意见很大。

“谁写的奏疏?”

“郑札,武周也附议。”

曹操站在原处,发了好一会儿呆。郑札也就罢了,文采不错,但家世一般,也算是寒门,依附孙策也可以理解。武周却不同,他是沛国雅士,眼界很高。他怎么可能和孙策同流合污?武周在刺史府为官,常驻谯县,他多次拜访武周,武周可没给过他好脸色。

孙策用了什么手段,他不和世家对抗了?不久前他还收到消息,说孙策入平舆城,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让许子将接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