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39节(1 / 4)

加入书签

孙策现在有两万人马,但战斗力最强的无疑还是四千亲卫营,不仅士卒精挑细选,严格训练,屯长以上的军官几乎都经过讲武堂集训,粗通文墨。也正因为如此,亲卫营才能取得杀伤杂胡骑千余人,险些将关羽、张飞击杀在阵中,而自己的伤亡不过三百人,只有一个屯长阵亡的骄人战绩。

即使如此,孙策还是为刘五感到可惜。这个年轻的屯长是讲武堂的优秀毕业生,与他同期的田弘成已经升任都尉,眼下正驻守析县。刘五运气太差,遇到了关羽、张飞,当场战殁,要不然此战过后升任军侯是顺理成章的事,将来的成就不会比田弘成差。

这就是运气,谁也没办法。

将领们学习指挥,普通战士学习战斗,亲卫营立功的士卒被分配到各营巡回演讲,与普通士卒聊天,传授战斗经验,还教那些文盲士卒写自己的名字,认识简单的数字。亲卫营的将士识字率较高,这都是平时训练的成果。虽然在大儒们看来,他们还是文盲,可是对那些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士卒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算是文化人了。

孙策对陶应说,雨停之后,等地面积水排空还有几天时间。我身后是一片沼泽,运输不便,你能不能从徐州运些粮来。水位上涨,如果用船运的话应该很方便。这些算我买的,我用战利品偿还。

陶应二话没说,拍着胸脯答应了。这件事都不用请示家父,我做主了,保证不会断你的粮。他随即行文彭城相汲廉,让他安排民夫转运粮草。刘备南下,彭城是徐州门户,陶谦在这里囤结了大量的钱粮。之前送给孙策的二十万石粮也是从彭城运来的。

数日后,汲廉送来消息,正在紧急征集民船,十天之内,将有五万石粮草送到萧县。

孙策大喜,仓中有粮心不慌。两万大军每个月仅粮食就需要近四万石,再加上战马和运输用的牲畜用的刍草,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供应,战争根本没办法持续。有了徐州的粮草支援,孙策就可以安心的围城。

……

突降大雨,给了刘备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只能救急,不能救命,刘备并没有因此轻松多少。

萧县只是一个县,自身的存粮有限,朱治以萧县为驻地时,虽然只有三四千人,还需要定期从周边各县调集补充,他走的时候萧县已经没多少存粮了。现在刘备有近万人,消耗量猛增,而周边诸县又被孙策收复,没有补给来源,兖州的粮草又运不过来,仓里的粮食最多还剩一个月。

一个月后,刘备就会面临断粮的危机。如果要留出撤退的时间,他只剩下半个月时间。

刘备与袁叙商议,请袁叙给刘岱写信,请他无论如何派人接应一下,就算不能打败孙策,也要接应他们撤出豫州。萧县是豫州地界,又是战略要地,孙策不夺回萧县绝不会罢手。

袁叙答应了。他给袁遗写信,请袁遗出面向刘岱进言。袁遗是山阳太守,就算刘岱不同意,看在他们都在袁氏子孙的份上,袁遗也能救他一把,顺便把刘备带出去。

十日后,袁叙收到了袁遗的回信,但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是一个噩耗。兖州刺史刘岱迎战黄巾失利,临阵战殁。黄巾已经深入济北,正向东郡、东平进发,随时可以进入山阳。他自顾不暇,没法救援袁叙,请他自己想办法脱围。

袁叙方寸大乱,不知道如何处理。他把消息转告刘备,刘备愣了一会儿,心中暗自狂喜。上苍垂怜,刘岱死了,我的机会来了。做不成豫州牧,还可以做兖州牧啊。打不过孙策,我可以打黄巾啊。刘岱战死,袁绍要对付公孙瓒,派不出人手接管兖州,我自告奋勇,他一定不会拒绝。

刘备请袁叙出面,给袁绍写信,请求袁绍让他移镇兖州。袁叙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刘备虽然这一战打得窝囊,但他之前对付黄巾的战绩还是非常不错的,便答应了。刘备一边准备突围,一边派简雍出城,与孙策谈判,打算稳住孙策,争取撤退时间。

简雍再一次出现在孙策面前。

一无所有

得益于郭嘉组建的情报系统,孙策比刘备早几天知道兖州的战况。

青州黄巾去年入渤海郡,欲与黑山军会师,结果遭受公孙瓒迎头痛击,损失超过十万,余部在张饶、管亥的率领下退回青州,在北海郡休整。北海是黄巾的根据地之一,北海相孔融又是个书生,无力征讨,黄巾军很快又纠集了八十余万人,号称百万,由北海出发,一路西行,经泰山北麓的齐国、济南,一路杀入兖州。刘岱率济州军迎战,当场战死,济州军溃败,黄巾军涌入济北,四面开花。

葛生自高奋勇地去了北海,打算和青州黄巾结盟,结果一直没有消息来。孙策现在知道为什么了,管亥、张饶还是想西进,与黑山军会师,看不上他孙策,也不想南下。现在旗开得胜,估计更没兴趣理他了。黑山军的根据地在太行山,有险可守,山间盆地也足以让他们耕种,他们乐得自在,自然没兴趣寄人篱下。

孙策表示理解。人之常情啊,谁天生愿意听人的指使。历史上,青州黄巾就一直是秉承这个战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