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33节(2 / 4)

加入书签

州刺史田楷是公孙瓒所署,从大局来看,公孙瓒还是他的盟友,不能鲁莽行事,破坏联盟,让袁绍从中取利。他叫来别驾武周,请他去一趟青州,和田楷见个面,除了通报招揽黄巾的事,他还要与田楷联手围剿刘备这个叛徒。如果说刘备之前接受陶谦的四千丹阳兵还只是联盟内部的事,勉强可以接受,现在刘备接受袁绍的任命,他就是叛徒。田楷身为刘备曾经的上官,部下出了叛徒,他没有道理不采取行动。

武周欣然从命。

……

辛毗站在宛城内城的城门外,看着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背着书包,成群的走入城门,有说有笑,脸上充满了快乐,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他在宛城转了两天,看了不少地方,但没有门籍,他进不了内城,只能站在城门外看看。别的也就罢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孩子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首先,这是一桩德政。不管孙策是不是虚伪,能够选拔一百名儿童入学,还提供笔墨文具,每天还有一顿免费午餐供应,这就能为孙策带来不少好名声,而严格保证家境贫寒子弟的比例,更让孙策有普通百姓中赚足了声望,南阳世家却不能因此有半句怨言。

其次,这是一项很有眼光的举措。孙策建了木学堂、本草堂,但不管他怎么诱导,衣食无忧、不愁前程的世家子弟是不会愿意去做工匠、医匠的。孙策培养这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就是为木学堂、本草堂培养后继力量。这些孩子识文断字,又从小开始培养,肯定要比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更容易出成绩,将来再出几个黄月英那样的奇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孙策很实在,他没玩那些虚的,做的全是扎扎实实的事。给他年时间,南阳就会被他牢牢控制。给他十年时间,南阳一郡的实力就可能超过整个冀州,到时候不用打,袁绍就败了。

要想击败孙策,要么学他的办法,跟他比发展顺度,要么趁他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实力之前扑灭他,夺走南阳。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容易一点。只是在公孙瓒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袁绍还能不能下这个决心,真的不好说。

辛毗正在出神,突然觉得有人在盯着他。他不动声色的转了半圈,目光落在一驾四轮马车上。马车的车窗半开,一个人正向他招手。辛毗仔细辨认了一下,大喜过望。他看看四周,却没人注意他,这才装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随着人流,不紧不慢地走到马车旁,停住脚步。

“伯求先生,你怎么会在这儿?”

心病

车门打开,荀攸伸出手,将辛毗拽了上去,又迅速关上了车门。

车里很宽敞,前半部放东西,后半部摆着一张榻,可供两人并排坐卧。中间摆着一张案,既可以伏案工作,也可以吃饭。离前面比较远,两人凑在一起小声说话,前面的车夫也听不到。

何颙躺在卧榻上,拥着被子。他很瘦,但精神还早,看到辛毗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佐治,你应该运策帷幄,决胜千里,怎么做起细作来了。”

辛毗摇摇头,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还特地提到了赵俨。何颙没见过赵俨,但他知道赵俨是颍川年轻一辈士子中的佼佼者,听说他依附了孙策,而且死心塌地,比他听说许劭被孙策骂得吐血时还要吃惊,花白的眉毛皱成了疙瘩。

荀攸关心的却是三关得失。“佐治何不助刘勋夺回三关,反而到宛城来了?”

辛毗哭笑不得。“孙策兵不血刃而取三关,刘勋、黄猗已经吓得乱了阵脚,我想去汝南联络诸家,接应他们,先来南郡看看形势。本以为南郡被祸最烈,会有人待机而动,可是看了一圈下来,居然没几个人愿意和孙策为敌。他们要么是被孙策打残了,要么是被孙策收买了,斗志全无。”

何颙一声长叹:“有实力的贵戚子弟舒服得太久了,早已没了血性。有血性的士人却被孙策接连摧残,有心无力。南阳,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南阳了。”

“先生回家看了吗?”

何颙摇摇头。“我们刚到宛城,听说城里有个启蒙堂,我想去看看,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你。”

“我也想去看,可惜没门籍,进不去。”

何颙皱起眉,看看荀攸。荀攸想了想,说道:“无妨,佐治,你在这儿陪着先生,我去去就来。”说完,推门下车。辛毗没吭声,他认识荀攸,但并不觉得荀攸有什么过人之处。荀攸三十多岁才出仕,而且是沾荀爽的光才当了黄门侍郎。

“佐治,你别小看公达。”何颙看出了辛毗的不以为然,提醒道:“公达深密有智,经权达变,有良平之智,且擅长兵事,若盟主能以他为军师,与荀彧一内一外,孙策不足论。”

辛毗很吃惊。何颙对荀攸的评价太高了,居然能和荀彧相提并论。荀彧可是荀家年轻人中最才气的,被何颙赞为王佐之才。只不过因为他母亲出自唐氏的缘故,这才受到士林排斥,名声不显。荀家连续出了一个王佐,又出一个良平之才,是不是有些过了?

见辛毗不信,甚至有质疑自己眼光的意思,何颙便将荀攸的三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