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30节(2 / 4)

加入书签

人刚从里面出来,其中有一个戴进贤冠的文士,面色不豫。擦肩而过的那一刻,两人对视了一眼,武周灵机一动,转身拱了拱手。

“在下沛国武周,字伯南,乃州中别驾。敢问足下尊姓大名?”

那人愣了一下,停住脚步,拱手还礼。“原来是雅士武伯南,久仰大名。在下涿郡简雍,字宪和,乃豫州牧驾前从事。”他笑了一声:“是刘豫州,不是孙豫州。”

武周点点头。“原来如此,刘使君还真是礼贤下士啊。别过,别过。”说完,很客气的拱手作别。简雍转了转眼睛,抚着胡须,若有所思。他转过身,看着远处的车驾人马,眉梢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他想了想,迈过护城河,来到孙策的队伍面前,躬身致意,递上自己的名刺。

简雍在武周在坞壁前说话时,孙策就已经看到了,只是不知道他是谁。听了简雍自报家门,他这才知道是刘备派来的使者。不过看他这样子,应该是碰了一鼻子灰。

本来也是,如果没有那四千丹阳兵,刘备的实力还不如许褚呢,许褚凭什么听他的。不过能不能请到是一回事,请不请又是另一回事,礼贤下士本身就是官员做秀的必备戏码,像他这样带着人马上门挑战的反倒是异类。

孙策很客气,翻身下马,与简雍见礼。“刘玄德最近睡得安吗?”

简雍当仁不让。“将军睡得安吗?”

孙策哈哈大笑,拍拍额头。“是啊,不瞒你说,的确睡得不太好。刘玄德不足畏,他身边的关云长却是个麻烦。与此人为敌,的确不容易睡着安稳啊。”

简雍很惊讶。“将军认识关云长?”

孙策面不红,心不跳,转身一指葛生等人。“宪和,这几位都是黄巾大帅,我不知道关云长,他们还能不知道?如果不是关云长悍勇无敌,几次破阵救人,刘玄德早成白骨了吧?张翼德、赵子龙虽然都是难得的勇士,但他们都不如关云长。只可惜,我与刘玄德是敌非友,没有与关云长并肩作战的机会,却有可能决胜疆场,想想都让人不安啊。”

简雍心中越发不安。孙策不仅知道关羽、张飞,还知道赵云,这可太夸张了。赵云是刘备的骑将,他很少与人交手,甚至可以说赵云加入刘备麾下之后还没有真正能体现他武勇的机会,孙策怎么可能知道他,还将他与张飞并列?

孙策身边有擅长情报收集的高手,孙策对刘备的了解远远超过刘备对他的了解。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仅凭这一点,孙策已经占了上风。

孙策装作看不出简雍的不安,不住的夸关羽武勇,无人能敌,说得简雍都有些信了。关羽虽说没有像孙策以为的那样几次救刘备于生死之间,但他很猛却是事实,对刘备的忠心也是事实。如果没有关羽,刘备的确有可能早就战死沙场了。

“宪和,我有一句话,想请你带给刘玄德,不知方便否?”

“将军请说。”

“豫州,我是不可能放弃的。不过我也不想与他为敌。说得坦率一点,他是涿郡没落宗室,我孙家是兵圣不孝子孙,都名声不显,为世族所轻,理当同心协力,共扶王室,何必为袁绍驱使,自相残杀?如果他愿意,我想请太尉朱公上表朝廷,拜他为兖州刺史,化干戈为玉帛,你看行吗?”

简雍笑着摇摇头。“孙将军的好意,我为刘豫州心领了。可是兖州刺史刘岱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我家将军如何能与他相争。”

“嘿嘿,刘岱依附袁绍,欲作从龙之臣,他还是朝廷的忠臣吗?再说了,他已是釜底游魂,活不了几天了。”孙策拍拍简雍的肩膀。“宪和,我不是开玩笑,这可全是肺腑之言,希望刘玄德能够考虑。我可以和许褚比武,却不愿与关云长决胜负。”

简雍躬身而退。“雍一定向刘豫州转达将军的美意,就此别过。”

“且慢。”孙策叫住简雍,拔下腰间长刀,双手奉上。“来得匆忙,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宪和,没有特意准备。这是我的随身佩刀,本是西园八刀之一,请宪和将此刀转赠关云长,聊表心意。”

简雍接过刀,拔出长刀看了一眼,眼神被寒光逼得一缩。他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看着简雍驱车离开,消失在远处。忍了半天的郭嘉笑了一声。“将军,你这见机而作的直觉,我真是望尘莫及啊。”

孙策哈哈大笑。“什么见机而作,闲着也是闲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郭嘉抬起手指,抹着唇上的短须,幽幽说道:“这就是直觉啊。随能知道这随手播下的一粒种子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呢,也许是荆棘,也许是参天大树,一切皆有可能。将军,这是天赋,学是学不来的。”

许褚战典韦

简雍走了没一会儿,武周回来了,身后跟着一个叫潘华的游侠儿。武周转达了许褚的意见:比武可以,请将军定个赌注。潘华不吭声,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孙策,又盯着典韦打量了好半天,最后落在了郭嘉的脸上。郭嘉笑笑,点头致意,原本泰然自若的潘华却像是被剑刺了一般,露出一些不太自然。

孙策还没说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