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30节(1 / 4)

加入书签

“哈哈哈……”孙策大笑。“没错,我视他为平生之敌,他也一心想杀我而后快。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谁也没能奈何说。仔细说起来,我似乎略占上风。”

“将军是想夺他的家产吗?”

孙策试探道:“郑君觉得可行否?”

“将军代父行豫州牧,生杀大权操之在手,可与不可,尽在将军一念之间。不过,如果将军想为袁将军请谥,最好还是缓一缓。”

孙策笑了。他就知道郑札主动效劳的目的不单纯。“此话怎么讲?”

“将军知道沛国眼下名气最大的世家是谁?”

“曹家?”

“不是,是桓家。”

郑札简单介绍了一下沛国的世家。曹家不算什么,曹嵩虽然官至太尉,曹家也出了不少二千石,但曹腾是宦官,名声太臭,沛国人一般不提他。

现在沛国名头最响的世家是桓家。

桓家据说是齐桓公的后人,不过那个不重要。桓家发迹于东汉初年的桓荣。桓荣治《欧阳尚书》,是汉明帝的老师。他死的时候,汉明帝亲自送葬,赐冢于首阳山。首阳山是邙山最高峰,这份荣耀就足以让桓家傲视天下。

当然,真正让桓家经久不衰的不是那份虚名,而是子孙繁盛,并且一直位于权力中枢。眼下桓家最显赫的是桓典,官居侍御史,因好乘骢马,人称骢马御史,刚正不阿,名声很好。桓典的大父桓焉官至太傅。

除了桓家,丁家也有人在长安,丁冲为黄门侍郎,学问材器俱是一流。

听完郑札的简单介绍,孙策自责不已。他最近军务繁忙,又与世家为敌,知道世家看不上他,他也没兴趣去贴世家的冷屁股,把这事疏忽了。谯沛是刘邦起家的地方,后来又成为曹操的根基,绝不是偶然,这是谯沛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谯沛地处中原,但谯沛中间却有芒砀山、巨野泽。刘邦为亭长,犯事之后逃入芒砀山。彭越能以一个流寇封王,就是因为他在芒砀山、巨野泽一带游击,骚扰项羽的粮道。说白了,这一片地方是官府控制的薄弱环节,乱世时天然适合藏身,百姓从心理上就不怎么怕,三句话不对,躲起来就是了。

而谯沛地处中原,水土丰茂,太平时期又能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所以教育受重视,文化昌盛。桓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记得不错,被称为智囊的桓范就是沛国人,就是桓家子孙。

郑札的潜台词很清楚,你最好不要与沛国人为敌,否则别说为袁术请谥,你在豫州的统治也不能长久。你是小霸王又如何,武力强悍又能怎么样,当年彭越在芒砀山、巨野泽打游击,打得真霸王都丢了天下。你要是乱来,难保不会有人学彭越,和你打游击,策应袁绍。

孙策看着郑札,笑而不语。想威胁我?你还是太天真了。我虽然是小霸王,但我可不是项羽那个天真的家伙。我的手段比他高明多了。论游击战,我比你们任何人的理解都深刻。我了解的游击战术就算是彭越见了也要跪,十六字真言他懂吗?

不过这倒是一个提醒。虽说山东没什么特别有利的地形,却也不是一点没有,芒砀山、巨野泽就可以利用。如果能让一部分黄巾军去打游击,这土琵琶一弹,也够袁绍喝一壶的。

孙策笑得更加灿烂。“郑君,我想举曹孟德的儿子曹昂为孝廉,你觉得如何?”

“将军觉得合适就行。”郑札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勉强。这也难怪,沛国这么多名士,孙策偏偏要举曹操的儿子为孝廉,这不是羞辱沛国人吗?

“郑君,我见过曹昂。我觉得他完全符合孝的标准。”孙策停顿片刻,又淡淡地说道:“我这个人不喜欢玩虚的,一是一,二是二。”

郑札打了个寒战,不敢再接孙策的话题,伸手一指。“将军,许家到了。”

见机而作

许家坞壁规模不小,无山可依,却有水可傍,护城河宽得能行船。大概是上次险些被黄巾攻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坞壁修缉一新,还有新鲜夯筑的痕迹。墙头竖着旌旗,人影绰绰,戒心十足。

这分明是一个独立王国。孙策不用想,也知道之前的几任沛相大概不敢来收许褚的赋锐,更不敢征发许褚的族人或者部曲服役,这几千家的人口已经从沛郡的户籍上消失了。对刚刚上任的杜袭来说,这是一个考验。

孙策请来武周,很客气地说道:“别驾是州里雅士,请代我传话许仲康,久闻他武艺高强,我欲以武会友,与他一较高下。”

武周躬身答应,但他显然不相信孙策的话。以武会友?鬼才信你。比武有必要带四五千人来?这分明是向许褚示威,逼许褚低头。转身之际,他不动声色地的郑札交换了一个眼神。郑札垂下了眼皮,意思是说,该说的我都说了,有用没用,不知道。武周有些失望,不过他并不担心。

没关系,让孙策去触霉头吧。就算他能凭兵力优势杀掉许褚,也不可能将许褚的部曲赶尽杀绝,到时候那些游侠儿会让孙策知道什么是头疼。

武周走进坞壁前,看到一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