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3节(2 / 3)

加入书签

黄猗顿时急了。“为什么?”

孙策朗声笑道:“黄兄,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是来拜见你过世的丈人,又不是要趁火打劫,带他们干什么?怎么,你担心有人对你不利?你也未必太小心了。”他一边说着,一边走上前去。黄猗面前的侍从刚要拦他,典韦哼了一声,周围十余名义从齐唰唰的拔出千军破,一时间寒光闪闪。

黄猗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他的侍从也变了脸色,没人敢动。他们都是有战斗经验的人,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这些人虽然个个有伤在身,但一看那气势就知道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跟他们动手基本和送死差不多。刚才同伴被典韦一拳打倒的情景,他们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孙策伸手将黄猗从人堆里拽了出来,拉着他上了堂,进了内室。黄猗几乎被他拖着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跪在袁术遗体面前的袁权看了一眼就把眼神挪开了,就像不认识黄猗似的。

看到袁权那张冷漠的脸,黄猗的脸顿时涨成了猪肝色。他嚅了嚅嘴,想骂几句解解气,可是话在嘴里打滚,就是不敢骂出声来。刚刚被孙策抽了两个耳光,他的脸还肿着呢,现在再惹孙策,谁敢保证孙策不会杀了他给袁术陪葬。

算了吧,和这些人计较不值当。

黄猗走到袁术遗体面前,敷衍了事的拜了两拜,转身就要走,却被孙策一把摁住了。

“你去哪儿?”

“我……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你管得着吗?”

“当然管得着。”孙策提起革囊,在黄猗面前晃了一下。黄猗的眼睛顿时直了,跟着革囊来回晃动,就像狗看到了骨头一样。孙策笑笑,又将革囊收了起来。“袁将军临死之前,将后将军和荆州刺史的官印留给了我,一片至诚,我感激不尽。不过,这任务实在太重了,我担心我承受不起。黄兄,你愿意帮我吗?”

黄猗心头一颤,立刻有些口干舌燥,眼神中多了一丝贪婪。“我……怎么帮你?”

“只要黄君有心,怎么帮都行。”

黄猗心跳如鼓,原来就不怎么直的腰不知不觉的又弯了几分,脸上也多了充满谄媚的笑容。他咽了口唾沫。“孙将军,我自幼攻读圣贤书,不敢说五经贯通,至少是皆有涉猎。带兵打仗的事我不懂,这六百石的荆州刺史……我也许可以代劳。”

袁权忍不住插嘴道:“一派胡言,你是江夏人,如何能做荆州刺史。真愿意出仕,不如在南阳做个掾吏,积累一点经验,将来再谋个一县令长。”

黄猗脸色一沉,刚要说话,孙策揽着他的肩膀哈哈一笑。“黄兄,别跟妇人一般见识,我们一边说话。”

策反与联盟

半个时辰前,黄猗被孙策抽了两个耳光,脸上还没消肿,咽不下这口气,带着自家的部曲来报复,没想到一见面就被典韦放倒一个。看到孙策,他已经慌了,却没想到孙策这么客气,居然有意让出荆州刺史。

变化太快,黄猗有点反应不过来。可是听到“别跟妇人一般见识”,他顿时有遇到了知音之感,不禁连连点头,跟着孙策走到了侧院。孙策还没说话,他就拱手施礼,行了一个九十度的大礼。

“将军,刚才一时气急,口不择言,对令尊不敬,我内疚得很。这不,赶来想给将军道个歉,却又赶上丈人弃世,也没来得及说。”

孙策笑笑。“黄兄放心,我这人不记仇。”

“将军胸怀,非等闲人可及。我家丈人将这重任托付给你,真是慧眼识人啊。”

“黄兄过奖了,前面说话。对了,刚才夫人说你不能做荆州刺史,却是为何?”

两人一边说一边向前走,声音越来越小,屋里的袁权虽然竖起耳朵听,却还是只听到寥寥几句。不过这几句已经让她清楚孙策没安好心,什么叫不记仇,当时两个大耳光可响亮得很。她本想起身去拦,可是一想刚才黄猗一听说孙策愿意让出荆州刺史就软了三分的腰杆,一种莫名的嫌恶油然而生,也懒得去管他,回头再问是怎么回事也就行了。

不管怎么说,能将黄猗安抚住也是必要的。黄猗之所以和她闹,正因为袁术嫌弃黄猗夸夸其谈,不肯让他做官。如果孙策真的愿意让黄猗做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见孙策向自己请教,黄猗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向孙策解释了一下任官之法,重点讲了一下三互法。其实孙策很清楚三互法是怎么回事,甚至可以说比黄猗本人还要清楚,但他还是听得很认真,一副如梦初醒的模样。

“还有这么回事啊,怪不得袁将军不肯自领豫州牧。”

黄猗大笑,很有成就感。

孙策很失望。“照这么说,黄君岂不是既不能任荆州刺史,又不能任豫州刺史?”

黄猗也很尴尬,恨不得抽自己一个耳光。说这么多干什么,先把荆州刺史印弄到手再说啊。“这……事急从权,也是有特例的。三互法并非古制,乃是孝桓帝所制,施行之来多有不便,蔡伯喈就曾经上书反对过。将军若是不信,待会儿等蔡伯喈来,你可以问问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