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1节(1 / 4)

加入书签

一路追来,虽然小规模的战斗时常发生,但曹军已经斗志全无,基本是一触即溃,小部分人逃到山野之中,大部分人做了俘虏。周瑜一边走一边收拾,回到宛城时又多了一千多人,几十匹战马。

刚刚入驻大营,还没来得及洗漱,杨弘来了。

杨弘主动请缨,去辎重营面见黄承彦,希望他能顾全大局,率领辎重营的工匠赶去武关,却被黄承彦婉拒了。黄承彦说,小女受了伤,不宜远行,我夫人又不在这里,我得陪着她。至于辎重营的工匠,他们来去自由,只要他们愿意,你看中了谁都行,我不干涉。

杨弘碰了一鼻子灰,明明知道黄承彦是借口,却无可奈何。他硬着头皮去辎重营,召见工匠,许以重赏,本以为至少会有一半人动心,结果根本没几个人理他。一问才知道孙策辎重营的工匠与众不同,普通工匠能领百石俸禄,组长则有二百石,虽然不可能暴富,但胜在长久,可以拿一辈子,两相一比较,杨弘所谓的重赏根本没什么吸引力。

更何况,有能力的工匠自认是木学堂的学生,黄承彦的门生,既然先生不去,我们也不去。

更重要的是工匠们认为,除了孙将军,没人会尊重他们,用得着的时候还有几句好话,用不着的时候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之前奉命配合诸将攻打庄园,就有人对他们呼来喝去,如果不是孙将军给他们撑腰,说不定有人会被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了一圈下来,只有孙将军最在乎他们。没有孙将军的命令,我们哪儿也不去。

杨弘费了半天口舌,威逼利诱,最后还是没什么用,倒是有几个工匠愿意去,但杯水车薪,根本不够。再后来,那几个人被其他工匠威胁,又打了退堂鼓,索性一个也不肯去了。

杨弘无奈,只得来找周瑜。

周瑜很客气,耐心地听完杨弘对当前局势的分析,点头表示赞同。“先生说得对,当以大局为重。伯符不是不明事理之人,他会支持先生的建议的。”

杨弘苦笑道:“正如你如言,孙伯符胸有大仁,担心西凉兵侵入南阳,南阳会像颍川一样生灵涂炭,答应了我的要求,可是辎重营的工匠没有孙伯符那样的见识,他们拒不服从命令,不肯去武关……”

周瑜嘴角一挑,瞥了杨弘一眼,露出略带调侃的笑容。杨弘心虚,顿时语塞。

“公瑾,你……有办法?”

周瑜笑了。“文明先生,你屈尊枉驾,来营中见我,我感激不尽。不过有些话,我觉得还是说明白的好,免得误会。你说辎重营的工匠不服从命令,敢问是谁的命令?是袁将军的命令,还是孙将军的命令?”

杨弘讷讷地干笑了两声。

“如果都不是,那我想问先生,还有谁有资格给那些工匠下令?先生,你想夺孙伯符的兵权吗?”

杨弘大赧。他的确有这样的心思,可是面对温润如玉的周瑜,他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孙策立了功,反而要夺孙策的兵权。现在周瑜也立了功,是不是也要夺周瑜的兵权?

周瑜语调从容,落落大方,没有一丝不敬,甚至连一点生气的感觉都没有,却堵得杨弘哑口无言。杨弘尴尬无比,想拂袖而去,却又不甘心。除了向周瑜求助,他真的无计可施了,总不能看着武关陷落。

“先生,若不是朝廷猜忌皇甫义真、卢子干诸君,夺他们的兵权,又怎么会让董卓坐大?大汉今日之劫难,虽说是先帝行事荒悖,张让、赵忠弄权所致,却也有朝中诸公权谋之术的一份功劳。殷鉴不远,先生还是莫要轻信流言,自毁干城的好。”

杨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尴尬之极。

周瑜喝了一口水,幽幽地说道:“孙伯符若是欲对袁将军不利,只要像诸将一样袖手旁观,袁将军就命丧曹操之手了,何须多此一举。不知到了那时候,先生该如何面对袁将军在天之灵,蔡伯喈将来又该如何记载先生的深谋远虑、千秋大计。”

杨弘骇然变色,汗如雨下。

底线

汉人重气节,虽然有时候矫枉过正,容易变成炒作,沽名钓誉,但是愿意为道义献身的人也不在少数。杨弘出身弘农杨家,弘农杨家的实力不如同为四世三公的袁家,但是论德行,说实话,现在的袁家连给杨家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杨弘不喜欢袁术,但他却是从袁术的角度出发,一心为袁术出谋划策。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做人的原则,既然跟了袁术,哪怕袁术不成器,他也不能背叛袁术。相反,他甚至希望能帮助袁术改变既有恶习,做一个贤臣,在青史上留下一个高尚的名声。

如果夺孙策兵权既害了袁术,又可能在青史上留下千古骂名,杨弘是万万不肯做的。

周瑜几句话不偏不倚,全部击中杨弘的要害。为人为已,杨弘都必须重新考虑。

况且周瑜说得很实在,孙策如果对袁术不忠,会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将他救回来?当初决定去救袁术的时候,谁是第一个出发的,陈瑀等人是什么态度,你又不是没看到。现在人救回来了,你却要夺孙策的兵,扶持陈瑀,你这脑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