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1节(2 / 2)

加入书签

水稻的生长速度,让宁安州不少农户都觉得惊讶。

但是再一打听。

官田那么精心伺候,一亩地平均的产量也只在二百一十斤。

二百一?

未免太低了。

人家官田还是精心伺候,若换了其他人,肯定在二百以下。

所以这占城稻一号一代,注定是个失败的作品。

不过,大家依旧按照原定的计划,继续种植占城稻的一号二代。

另一边的二号一代,也终于可以授粉了。

这次的授粉方法不同,但同样艰难。

纪元也是砸了人力物力,终于把一百亩的二号一代成功全部授粉。

就等着看五月的收获。

与此同时,一号二代,以及三号一代等等,全都陆陆续续种下去。

接下来一次种植十亩到五十亩,全部都要精细化管理。

要不是宁安州不缺税费,还真支撑不起来这样大的花销。

这事当地百姓也是知道的,甚至周围的官员,乃至武新府,滇州府两个知府,全都略有耳闻。

不过都没讲什么。

培育良种,本就是本地官员该做的。

如果纪元真的弄出来这种好东西,他也不会藏着掖着。

看橡胶作坊就知道了。

纪元一边操心田地的事,一边在安排橡胶作坊的选址。

主要在武新府附近,预计建造五个。

滇州城附近,竟然同样是五个。

不过武新城的陈知府倒是没说什么。

大家都知道,便是多了个十个作坊,对整个天齐国的橡胶需求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

只是纪元的要求也太多了。

想要开橡胶作坊,就要修路,道路四通八达的才好。

还要确定两件事,一个是本地不能放弃耕田,另一个是砍多少树,就要加倍种多少树。

这三个要求其实都很合理。

普通百姓都明白怎么回事。

道路好,那才能把货物运出去。

不能放弃耕田,是怕大家不种粮食了,专门靠次牟取暴利。

砍多少树,就种多少树,则是要有一个持续的发展。

这些道理都没错。

问题就在于,商人逐利。

有时候不是他们蠢,是他们太重利益。

所以这些要求,必须明文规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