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2节(2 / 3)

加入书签

回来把丰收和丰美接回来,你爸说你们也要回来,特别买了肉……”

说起来一家人分成三处,差不多一个月才重新回到家里,都有无数的话要说,吃饭的时间要比平时长得多。鲁盼儿放下碗时就有些着急,“跃进,我们赶紧去吧。”

跃进早躺在炕上,已经合上眼睛蒙眬欲睡,“姐,我太累了,又吃得太撑,不去学英语了。”

鲁盼儿就生气了,“英语本来就难学,我们又弄错了,还不赶紧跟杨老师改回来!”

可是鲁跃进自有理由,“姐,你学会了教我不就行了。”

妈妈心疼儿子,“盼儿,要不你就自己去吧,回来再教跃进。”

爸爸也说:“英语有什么用?我们这里又没有外国人。你去跟杨老师学一会儿就回来吧,别耽误杨老师睡觉——明天开始要收水稻,地里的活儿一点儿也不能耽误。”又对两个孩子

说:“高中虽然不放农忙假,但你们休息的这三天也要下田。”

鲁盼儿和鲁跃进从小学起每年春秋放农忙假时都会下田,现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应该的,且他们虽然一直在上学,却都知道收水稻是村最里重要的事,水稻收成好,九队的工分就高,水稻收成不好,工分就低,工会的高低,正是决定下一年家里的日子,齐声答应了。

至于去读课文,鲁盼儿只能一个人出了门,先到奶家,再到陈队长家,结果大龙、二龙和陈建国都不肯去,去了学校,见了杨老师有些不好意思,“我不应该要读课文的,大家都太累了。”

杨老师就微微一笑,“累只是借口,我们还是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鲁盼儿心里的不安一下子就没了,拿出英语课本跟着杨老师读了起来。她本来只想读上一会儿就回家,但是学习起来就忘记了,把学过的课文都跟着老师读了几遍。

“你的语言天赋很好,”杨瑾教得也很舒心,鲁盼儿聪明又努力,早将所有的字母和单词都牢记在心,现在只要稍一指点就学通了,看看时间,“今天就到这儿吧,再多你一时也接受不了,明天我们再接着学,。”

鲁盼儿果然也觉得疲乏,又重新想起爸爸的话,“杨老师,你赶紧回去睡吧,我爸说明天要收水稻,我们也都要下田。”

在鲁副书记的心中,粮食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杨瑾年少时很不以为然,但是到了农村,亲手参加耕种,他就完全明白这种朴素的想法一点也不错,粮食正是一切的基石,“正是,我也要回知青点了,先送你回家。”

鲁盼儿跟着杨老师走出学校,“我不用送,路都熟得很,就是天黑也一样找到家。”

杨老师哑然一笑,“读了一会儿英语,我就忘记我们在红旗九队——按西方的礼节,男士有责任护送女士的。”

女士?鲁盼儿在心里默默地念了几遍,杨老师竟然说自己是女士。平时大家是不会说“女士”这样的话,不过刚刚学的英语里有一个单词iss 的意思就是女士,是对未婚女子的称呼。

虽然有点奇怪,鲁盼儿却很高兴,莫名地高兴。

杨瑾说过后有点儿窘,这样的话似乎不适合在学生面前说,可他下意识就说了——其实鲁盼儿还是孩子,不,也不能说是孩子,她现在已经成了大姑娘——那就更加不应该这样说!

再追究下去,杨瑾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送鲁盼儿,路很近,非常安全,队里的小孩子们整日在外面玩儿都没有事儿,家长们也不管。他摇了摇头,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对,一定是因为读了英语的原因!于是他就又严肃地告诫鲁盼儿,“你现在读得还不够熟,跟我练几天并不够,回学校后一定要常听录音。”

“我知道了,”鲁盼儿也就收起了因为“女士”而引起的兴奋,心思重新回到英语上,“杨老师,北京的中学都教英语吗?”

“那时候我们学的是俄语,我的英语是跟着父亲学的。”杨瑾笑着告诉鲁盼儿,“我父母都留过学,所以我很小就会英语了。”

“留学?”

“就是到国外去学习。”

鲁盼儿眨眨眼睛,“到国外学什么呀?”

“很多东西,只要我们不会的,就都要学。”杨瑾说到这里就笑了,“你在襄平高中的时候不是也对许琴说过,还把她驳得哑口无言……”

鲁盼儿就笑了,“当时我就想到杨老师了,明明你已经懂得那么多却还是经常看书学习。”又问:“老师,你跟外国人说过话吗?”

“说过。”

“真可惜,我们这儿没有外国人。”

“现在没有不等于以后也没有,而且,将来你也可能到国外去,那时就能见到许多外国人了。”

以前,鲁盼儿想象到最远的地方就是北京,而国外,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我能去外国吗?”

“我想能的,”杨瑾又补充了一句,“一定能的。”

九队没有多大,几句话之间他们就到了鲁家门前,杨瑾就说:“你回去吧。”

鲁盼儿就回了一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