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057节(2 / 3)

加入书签

州大族的实力。这等于是变相的配合孙策,只是不能宣诸于口。

他也不想打,不仅是现在不想打,从一开始就不想打。

对他来说,投降不难,难的是父亲曹操还没降,他这个做儿子的先降了。

不过,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选择。他只有一万人,又没有足够的粮草,根本不可能是孙尚香、黄忠的对手。孙尚香攻南郑的经过,他已经知道了,那根本不是交战,而是摧枯拉朽般的碾压。

汉昌只是一个县城,不是南郑,更没有瞿塘峡那样的天险。

他拦不住孙尚香的步伐,就连阻滞一下的可能都没有。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一旦开战,最多三天,孙尚香就能全歼他。

为了这三天时间,白白牺牲一万多人,这是罪过。

曹昂站起身,摘下腰间的印绶和战刀。他抚着战刀的刀鞘,心中五味杂陈。这口刀还是孙策送的,如今又要送回去了。

陈宫向鲍勋使了个眼色。鲍勋会意,上前一步,接过印绶和战刀,躬身一拜。

“委屈叔业了。”曹昂一声长叹,神情却莫名的轻松了起来。

……

曹昂请降,孙尚香没有为难他。

毕竟是自家亲戚,以后还要相处的,做得太难看了不好。

孙尚香甚至没有举行纳降仪式,双方协商好相关的事务后,她派人将曹昂、陈宫请到中军大帐,以礼相见,置办酒宴款待曹昂等人。

她甚至将曹昂的战刀还给了曹昂。当然,蜀国太子的印绶是不能还的。

孙尚香对陈宫也很客气,向陈宫请教了不少问题。虽说礼仪的成份很重,陈宫还是惊讶于孙尚香的学识和气度。几年前,她还是一个顽劣的孩子,经常带着几个小伙伴横冲直撞,招摇过市。一转眼,她居然能够指挥几万大军作战,而且有模有样,丝毫不露怯态。

这大概就是天赋。

考虑到曹昂的脾气,孙尚香没有安排曹昂继续统兵,甚至没有让他留在军中。她和曹昂商量了一番后,安排人护送曹昂去长沙。孙尚英和曹琬都在长沙,他们可以先团聚,然后等孙策班师。

反正也就是几个月的事。

曹昂答应了。不过他决定先回一趟老家谯县,与养母丁夫人见一面。他离开兖州之后,一直没见过丁夫人,也不知道她这几年怎么样。相比之下,孙尚英和曹琬有天子和太后照顾,倒是毋须他担心。

孙尚香也没说什么。大汉重孝道,曹昂这么做也可以理解。

曹昂走了,陈宫、潘璋等人却被留下了。用不用他们再说,首先要削去曹昂羽翼,免得他再有什么多余的心思,节外生枝,另外也是重贤求才的表现。

对人才的起码尊重还是要有的,否则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安排完了宣汉的事,孙尚香和陆逊、黄忠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最后决定,由黄忠率部向江州进发,截断曹操的后路,配合孙策对曹操形成合围。孙尚香则进驻阆中,继续清扫残敌,打通汉中通往成都的通道。

除此之外,还有以重兵坐镇阆中,彻底清除世家不切实际的想法,贯彻推行新政的用意。

根据陆逊的建议,推行新政的事就落在了陈宫的肩上。

陈宫明知是这是得罪人的事,却无法推辞。他当然可以拂袖而去,可是那样一来,东郡陈氏子弟的仕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至少他在世的时候不会有什么起色。此外,他不做这件事,孙尚香还会安排其他人做,手段只会比他更严厉。

那些曾经相信他们、支持他们的人都会遭遇不幸。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新政并非恶政,甚至可以说是难得的善政。虽说对大族苛刻了一些,可是从关东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新政对大族也是有利的。只不过前期为了蜀国的利益,他们在宣传时隐瞒了不少真相,让巴蜀世家觉得新政对他们有害无益。

如何形势不同了,孙尚香要推行新政,难免有人坚信他们的宣传,阻挠新政推行,甚至闹出流血事件。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纠正这个观念,自然还是由他来做最好。

就当是赎罪吧。

陈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委以国相之任。他是名士,学问、气度都是一时人杰,在与巴蜀世家的交往中深得士人拥戴。如今曹操还有鱼复作战,陈宫却投降了吴军,反过来协助吴国左都护推行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什么的都有。

尤其是孙尚香坐镇的阆中。

阆中大族投降是迫不得己,并非心甘情愿,很多家族的子弟还在曹操麾下为将呢。只是阆中兵力不足,面对徐晃、徐庶的突袭,有力杀贼,无力回天,这才委曲求全。忽然间见陈宫为孙尚香奔走,推行吴国新政,不少人都怒了,大骂陈宫,甚至有人威胁要起兵反抗。

这一点早在孙尚香、陆逊的预料之中。他们以静制动,坐等阆中大族起兵。

最着急的是陈宫。他最清楚双方实力。孙尚香有近三万精锐在手,若还是让阆中大族翻了盘,那才是笑话。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