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055节(1 / 3)

加入书签

有这样的人做军师,居然还会败?就算打不赢,至少也不会败啊,而且还败得那么难看。

当晚,朱桓设宴为刘晔送行,抓住机会向刘晔请教。如果不是担心别人说闲话,他真想向天子请旨,将刘晔留在军中。张玄虽然也不错,可是和刘晔相比差得太远了。

朱桓亲笔写了一封奏疏,盛赞刘晔。

……

次日一早,刘晔起程,返回南陵滩行营。

廖立随行。

孙权重伤,被连夜送往行营之后,廖立没有了依托,连进入大帐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在自己的大帐里看书、发呆。没人拦着他,但他却没有尝试离开。为什么不走,留下来又能干什么,他心里也不清楚。

当刘晔来通知他,他却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走了一天的山路,刘晔也没和廖立说一句话。夜幕降临时分,回到南陵滩行营,进了中军大营,在中军大帐等候通传时,刘晔挪了一步,与廖立并肩而立。

“公渊是武陵临沅人?”

“是。”廖立很谨慎地回了一句。

“认识零陵刘子初吗?”

廖立迟疑了刹那,便应声点头。“认识。”

刘晔笑笑。“我曾与刘子初同殿为臣,甚是投契。论军事,我略逊一筹。论经济,子初风格卓然,非等闲可比,我甘拜下风。至今想起当年辩论之事,仍然记忆犹新,宛如昨日。”他叹了一口气,又道:“只可惜子初去成都后便失去了联络,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天子重贤臣,以他的才华,当大有用武之地。”

廖立微怔,随即变了脸色。他正想说着什么,里面有人出来,传刘晔入帐。刘晔笑着点点头,举步进帐,廖立独自一人站在帐外,心跳如鼓,面赤如火。

自以为谋划周密,天衣无缝,哪知道破绽如此明显,一开始就被人识破了,简直是丢人丢到家了。

廖立在帐外站了很久,一直到帐中有人出来,通知他入帐见驾。他左右看了看,没看到刘晔的影子,鼓起勇气,问了一下来传旨的郎官,才知道刘晔已经见驾完毕,走了多时。

廖立自知失态,更加窘迫。入了帐,见孙策坐在案后,正与郭嘉说话,迟疑了一下,上前跪倒在地,大礼参拜。孙策起身,从案后绕了过来,走到廖立面前,背着手,打量着廖立。灯光从他背后照来,身影像无形的威压落在廖立背上,让他喘不过气来。

“廖君,朕将弟弟托付给你,你却辜负了朕啊。”孙策幽幽地说道。

廖立再拜叩首。“立愧对陛下,愧对长沙王,请陛下给立一个机会,将功赎罪。”

半年为期

朱桓有本部中军将士五千,又接管了长沙郡国兵、沈弥、李异等人的降卒,总兵力有一万两千多人,与岭上防守的蜀军兵力大致相当。

娄发在牛马岭之战中被俘,生死不明。沈弥被孙权连累,意外战死。几名降将只剩下李异一人,多少也有些不安。朱桓到任后,与李异交换了意见,让他暂时撤回牛马岭休整。

至于沈弥残部和孙权留下的长沙郡国兵,朱桓进行了整顿。从自己的亲卫营中挑出一百多人,到各营担任都尉、曲军侯等中下层军官。又根据之前的军功记录,对原本立了战功,却还没得及嘉奖、提拔的将领进行了调整,该提拔的提拔,该嘉奖的嘉奖。

寇英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原本只是一个楼船都尉,指挥两艘楼船作战。几个月前的水战时,他率部击败李异、谢旌,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未能全胜。又因出言不逊,惹恼了孙权。孙权勉强气消之后,也只是赏了他一些财物,却没有升他的官。半个月前,他奉命弃舟登陆,奔袭牛马岭之后,牵制了黄权的兵力,却没有斩首之功,同样没能升迁。

朱桓综合了他的前后战功,提拔他为校尉,指挥一营千人作战。

寇英大喜,士气高涨,积极献言献策。

经过一番整顿,朱桓将孙权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好,以千人为单位,分为五部,各负责一个点,进行试探性进攻。又从中军抽调两个营,为左右两部,一部负责两三个点,轮番替换。一旦哪个战场出现战机,负责的中军将士就立刻赶去增援,寻求突破。

朱桓和几个校尉反复解释,明确他们的战术目标,一定要保持节制。没把握的时候,宁可放过机会,也不可轻敌冒进。没有中军的增援,任何人不得与超过本部人马数量的蜀军硬拼,否则就算胜了也没有功劳,败了倒是必须承担责任。

沈弥、娄发的残部也就罢了,长沙郡国兵多少有些不服气。他们觉得大树岭之败是长沙王一个人的问题,不是长沙郡国兵的责任。这么做,有点太小看他们了,简直是把他们当作与降卒一样的废物看待。

朱桓清楚他们的心思,却没说破。只是指示与他们对接的中军校尉看紧点,别让他们乱来。

战斗展开。

最开始的几天,吴军的进攻并不猛烈,只是逼近蜀军阵线,查看地形,大部分时间都在射程以外,偶尔进入蜀军射程以内,也只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