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017节(1 / 4)

加入书签

蔡珏很惊讶。孙策攻破何家庄园,又占据南阳后,何咸就失踪了,现在怎么又冒出来了?不过她也没把这当回事。她不关心何咸,倒是说起了穰县张家。

张温被董卓杀死后,穰县张家没了主心骨,这些年发展得很不好,已经沦落为南阳的二流家族,钱粮不少,生意做得也可以,仕途却极不顺利。孙策巡视南阳,张温的夫人,也就是蔡珏的姑姑求到蔡珏面前,希望她能帮帮忙,举荐几个张氏子弟出仕。

姑姑求到面前,蔡珏当然要帮忙,可是黄承彦、黄月英都是与铁官、木学等实业打交道的,他们能够招张家子弟入铁官、木学堂,或者举荐他们入宫为郎,想直接授实职的可能性比较小。张温的子弟年纪都不小了,让他们改学木学,或者入宫为郎,都不太合适。

蔡珏便和张夫人商量,要不让他们去河南,找庞山民。

张夫人笑了,眼神一睨马夫人。“阿珏,不是我熟不拘礼,出言不逊,你这可是灯下黑。找山民当然没什么问题,可是如何能有杨少府方便?张家这几年生意做得还是不错的,若是杨少府能帮忙,引他们入少府寺,岂不比去河南为吏强?”

蔡珏正有此意,顺势向马夫人行礼,与马夫人商量。马夫人也想攀上蔡珏,当即笑道:“诰命夫人有吩咐,妾岂敢不应。说不得,我家那两个孩子以后还要请贵人多照应,尤其是马玉那孩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剑的,疏于管教,蒙尹夫人不弃,收在身边,也不懂宫里的规矩,还要请黄贵人指点一二。”

蔡珏一问详情,不禁哑然失笑。真是凑到一堆了,原来马谡、马玉居然是马夫人的族子、族女。不过想想也是,襄阳就这么大,数得上的大族就他们几家,互相联姻也是正常的事。只是这样一来,操作反倒要小心些,天子虽说大度,对结党一事却反感得很。

黄家、蔡家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搞砸了。

蔡珏随即问起了杨家打算接驾的事。

话音未落,几个人的神情就有了变化。她们也听到了一点风声,却不确切,听蔡珏这么一说,知道杨家的确有心,既羡慕,又多了几分看热闹的心思。

杨仪年轻纪纪就做了少府,位列九卿,有了与蔡家、庞家争锋的意思。不过这一步却不容易跨越,弄不好会得不偿失,而蔡家、庞家也不会让他们轻易如愿,蔡珏当众问起,未尝没有这样的用意。

马夫人笑道:“陛下当年在襄阳作战,先登鱼梁洲,再登蔡洲,洄湖也跟着沾了些恩宠。这次陛下亲征,路过襄阳,鱼梁洲、蔡洲想必都要去的,洄湖自然也不能落后。纵使力有不逮,也要尽心。这不,妾特地向夫人请教来了。”

陛下不满意

楼船在鱼梁洲缓缓靠岸,船上放下跳板,等候在案边的庞德公提起衣摆,刚准备登船,两列持戟郎官便踩着跳板下了船,从庞德公身边鱼贯而过,夹道而立。庞德公吃了一惊,视线不由自主的跟着郎官们移动,等他回过头来,孙策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舷口,向他招了招手,大声招呼。

“庞公,别来无恙?”

庞德公心情一阵激动,身后襄阳学院的学生们也跟着一片哗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难掩兴奋。天子驾临鱼梁洲,居然不等庞德公上船请见,主动问候庞德公。

这才是真正的礼贤下士啊。

在一群读书人激动的目光注视下,孙策快步下了船,抢先几步来到庞德公面前,拱手作揖。“庞公,我又来了,哈哈哈……”

庞德公这才回过神来,连忙含笑还礼,带着些许惶恐,连声说道:“恭迎陛下,恭迎陛下。”

孙策托着庞德公的手臂,上下打量了庞德公两眼,欣慰地点点头。“数年不见,庞公一如往昔,可喜可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庞公有山有水,此乐无极。”

“这都是托陛下之福。”庞德公毕竟是见过场面的人,迅速恢复了平静,朗声笑道:“与山水相比,襄阳书院的读书声更能养气。陛下,容臣为陛下引见襄阳书院的贤良。”说着,一指身侧的中年书生。“此乃襄阳书院新任祭酒宋忠,字仲子,南阳竟陵(今湖北枣阳)人,博通五经,尤善易学。”

宋忠上前行礼,一揖到底。“草民宋忠,拜见陛下。”

孙策伸手托住,笑道:“宋祭酒虽然继任祭酒,却未必知道,这襄阳书院虽是私人书院,却是朕牵头创建的,每年还要从朕这紧巴巴的荷包里挤出不少钱。所以说,你也算是朕聘请的学者,就不用拜了。”

宋忠兴奋地红了脸。“忠何德何能,岂敢如此奢望。身为南阳一书生,能在襄阳书院读书为学,已是天大的福份。”说着,转身从一个年轻书生手中取过一匣书,双手奉上。“这是忠新完成的《太玄经注》,敢请陛下御览斧正。”

孙策接过书,打量了一番。书印得很漂亮,浅黄色的竹纸,深蓝色的封面,上面有漂亮的楷书题签,一看就知道是前任祭酒蔡邕的书法。

“多谢宋祭酒赠书。斧正不敢当,朕读书少,不敢置喙,免得贻笑大方。不过襄阳书院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