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1005节(1 / 4)

加入书签

孙策依着袁衡折好的书角翻开书,看了一眼,是一篇名为《君父》的政论,的确是新文章,之前的版本里没有。孙策拿起来,翻到这篇文章的开头,读了起来。

文章并不长,不到一千字,却论述了秦汉史上的几对皇帝父子,由秦始皇、扶苏、胡亥说起,直到汉灵帝、汉献帝。袁衡看到的是汉高祖、汉惠帝这对父子。看折痕,应该不是第一遍读,甚至不是第二遍。

对孙策来说,这很正常。这个时代的人写文章言简易赅,有些涵义要细品。可是袁衡通常没这个必要,很少有什么书需要她读两遍。

“有感想?”

“臣妾胆小,不敢想。”袁衡抿嘴而笑,难得地和孙策开起了玩笑。

宫女端来了水,孙策洗漱完毕,重新坐了下来,拿起书。“皇家无父子,是不是后悔了?”

“习惯了。”袁衡在一旁坐下,轻轻将头靠在孙策肩上,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岂止是皇家,世家大族也一样。若非争权,臣妾阿翁也不至于兄弟反目,至死不能相容。不过这也看人,陛下高瞻远瞩,首立退位之制,将来必能父慈子孝,各尽天伦。”

“既然如此,那你又叹什么气?”

“臣妾担心陛下功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嗣君不及陛下万一,难免有周亚夫之事。”

孙策眼神微闪,沉默了片刻,放下了手里的书。类似的话,他已经听杨修说过了,此刻袁衡又说,看来他们已经通过气,取得了共识。至于仲长统新增的这篇文章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是谁影响了谁,一时却难以判断。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件事关系到皇位传承,的确不容忽视。即使没有袁衡影响,贤良文学们也会讨论这个问题,仲长统不写这篇文章,也会有别人提出类似的议题。

“这可怨不得我。”孙策伸手揽住袁衡的肩膀,轻轻晃了晃。“谁让你这么久才生,要是早生几年,我还能带着他上阵,现在就算我抱着他上阵,也没什么用啊。”

袁衡忍不住白了孙策一眼,笑道:“陛下,你这可是欲加之罪,臣妾岂敢怨陛下。”

“是啊,怨还是怨的,只是不敢说而已,对吧?”孙策哈哈大笑,靠在凭几上,将袁衡横抱在怀中,轻轻摇晃着。“不管你们怨不怨,这件事呢,的确是我当时读书少,疏于考虑,有些激进了。不过你也不用急,还有三十五年时间,肯定能想出解决的办法。至于绍儿,有你这么聪慧的母亲,他绝不会是个无能之辈,三十五年之后,他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嗣君,我还指望着他青出于蓝呢。”

亲征

孙策陆续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尤其是枢密院祭酒朱儁。

和郭嘉的态度相似,朱儁认为军中贪腐的确有,但不多,各部都督、将领本身就能处理,最多报到枢密院,毋须惊动陛下。至于倒卖军粮的案子,还在查,到时候看结果再定是否要上报。

朱儁带来了相关的文件,里面的确没有王粲提到文件,朱儁说回去查一查,路粹熟悉的人就那几个,一问就清楚。

话锋一转,朱儁又为路粹打抱起不平。王粲等人自以为家世好,排斥路粹这样的小门户,对枢密院也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枢密院及下属三个处都对他们印象不太好,尤其是都督处和军情处。

原因也很简单:五大都督中,只有周瑜、沈友出身世家,其他三人都是寒门出身。即使是周瑜、沈友也无法得到王粲等人的认同,庐江周氏的名声也不太好,从周景开始就为世人所讥,与山阳王氏无法相提并论。吴郡沈氏只是地方豪族,名声不出江东,连庐江周氏都不如。

周瑜、沈友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安东大都督甘宁最惨,直接被人称为锦帆督、铃铛督。至于军情处,因为监察军情,难免会看到一些官员的隐私,更是被王粲等人私下称为告密处。

情况稍好些的是军师处,但也只是稍好而已。在王粲等人看来,真正的君子只有饱读诗书的儒生,其他的都等而下之,不值一提。路粹人缘不好,一方面是他过于功利,品性的确不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弟弟路招是军中将领,受到了王粲等人刻意的排挤。

朱儁显然也是忍了很久,说得火起,像头暴怒的老狮子,一掌拍得案上杯盘跳起,茶水洒了一地。

“天下还没有太平,这些鲰生就目无余子,非议军中将领。若是取了益州,天下无征,朝堂上还有我等武夫的立足之地吗?依老臣之见,他们就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发到军中操练几天,他们就全怂了,用不了一个月就全做了逃卒。”

孙策哭笑不得。王粲等人平时在他面前毕恭毕敬,他还真不知道背地里有这样的事。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兖州并不是武力征服的,山阳大族损失有限,既没有像豫州世家被杀得血流成河,元气大伤,也没有像冀州世家一样兵临城下,反而从之前的贸易中得了不少好处,世家大族的傲慢还在。具体到王粲本人更是如此,少年成名,跻身中枢,不到而立之年就做了尚书令,自然目空一切,能入他眼的屈指可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