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98节(1 / 4)

加入书签

然后,曹操派出两名校尉,各率两千人,在八濛山东侧的平坦地架桥,准备进攻。八濛山在渠水弯道的最窄处,宽不足一里,无法展开兵力。八濛山东侧是一片开阔地,东西宽四五里,南北也差不多,虽然也有一些丘陵山坡,却大多不高,攻击难度不大。

徐晃兵力有限,不可能处处设防,两路人马,总有一路能抢攻成功。

徐晃在八濛山上看得清清楚楚,暗自叹惜。

还是陛下知人,我等皆不如也。这曹操虽然没什么显赫的战绩,用兵却颇有章法,而且稳健得很,让人无机可趁。双方对峙了这么久,曹操却一点也不急,仅凭这份定力,就算得上百里挑一。我等若有这份定力,也不会落得今天这份困境。

徐晃清楚,自己的兵力有限,不足以和蜀军争夺平坦地段。见蜀军截断渠水,他便下令收缩防线。

他不怕曹操不战,只怕曹操不战。拖的时间越久,对他越不利。如果能在交战中大量杀伤蜀军,挫敌锐气,他就达到了目的。相反,如果曹操一直围而不攻,用不了几天,他就要断粮了。

到了那时候,部下再精练也无济于事,他很可能全军覆没。

他不怕死,但他不能死。陛下建军以来,百战百胜,更没有他这个级别的将领阵亡或者被俘的情况。如果他战死或者被俘,将成为大吴军界一个洗不去的污点。

所以,徐晃果断的放弃了大片阵地,一直退到八濛山下。

两路蜀军一箭未发,便顺利渡过了渠水,士气大振。他们不约而同的向曹操报捷,同时率部抢占有利地形,以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能够首发。

趁你病,要你命。既然吴军外强中干,立功的机会就来了。

看到蜀军如此张扬,山上的吴军将士又好气又好笑,纷纷请战,要趁敌人立足未稳,打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清醒清醒。就连王平麾下民夫组成的人马都有些按捺不住,怀疑徐晃是不是饿晕了头,怎么一箭未发,就让敌人包围了?

徐晃下令,所有人做好接战的准备,但是在他发布命令之前,任何人不得出击。

擅发一箭者,斩!

为此,徐晃召集几个曲军侯、都伯、屯长训话,强调军纪。孤军奋战,不仅粮食有限,箭矢也有限,必须要省着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短兵相接杀伤敌人,节省箭矢。

尤其是破甲重箭,力争百发百中,箭箭有效。

这一千人是跟着徐晃征战多年的部下,是从一万多人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各项技术都很全面,仅甲等射手就有七名,乙等射手三十多人。几个曲军侯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这次出征,都想着和徐晃一起立功,再进一步。

他们当然清楚眼前的形势,对徐晃的命令言听计从。

徐晃随即安排防守任务。在山上驻守了近一个月,他们已经将附近的地形摸得透熟,绘制了详细的地图。此刻徐晃提到某一处,他们都能想象出那里的具体地形,知道有哪些便利,又有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若有疑问,随即提出探讨。

徐晃安排任务时,王平一直在旁边看着。徐晃特意讲得很详细,以便他能够理解。等诸将散去,徐晃又特意留下了王平,问他有没有什么建议。

王平心里清楚,徐晃问建议是客气话,问他有没有什么疑问才是真的。他很感激,也知道这不是客气的时候,问了几个问题,最后问徐晃。

“都督,我的任务是什么?”

徐晃笑笑。“你想想,还有什么任务没有人负责?”

王平仔细想了想,摇摇头。八濛山就这么大,长不过四五里,三个山头,宽不过一里,徐晃已经在能利用的地形全部安排了人,唯独没有安排他的部下,否则他也不会这么着急。

“平愚钝,请都督指点。”

“我不需要亲卫营吗?”

王平微怔,随即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一句也说不出来。随即,他连连摇手。“都督,万万不可。”

“怎么,不愿意?”

王平撩起战甲,单腿跪倒在徐晃面前。“都督托以赤心,平感激不尽,愿为都督死战。只是平所部蛮汉皆是民夫,虽勇气可嘉,毕竟没经历过真正的战阵,万一……”

“没有万一。”徐晃将王平扶了起来,掸去王平膝盖上的尘土。“此战若胜,你我共富贵。若败,我倒是愿意将首级送给你,只怕你也不肯收。”

“平惶恐。”王平吓了一跳,又要下跪,被徐晃托住,跪不下去。他窘迫地看着徐晃,面红耳赤。不得不说,他的确这么想过,万一徐晃不敌曹操,最后是陪徐晃一起战死,还是砍下徐晃的首级,向曹操投降?可是这种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从来没说出口,甚至连自己都觉得丢脸。

这段时间以来,徐晃对他、对他手下的这些蛮汉百姓是真的好,大家都看在眼里。他坚信不疑,就算曹操运气好,这一战能击败徐晃,也不可能击败黄忠,击败皇帝陛下。天下终究是吴国的。如果他做了这种事,虽然能偷生一时,将来必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