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90节(1 / 4)

加入书签

很快,传令兵带着黄忠的命令出发了。

黄忠随即和张鲁等人商量,当务之急是筹措军粮。没有粮食,别说作战,连军纪都无法保证,这几万将士如果失去了军纪的约束,四处劫掠,你们担心的问题真有可能出现,而且会比你们想象的更严重。

巴郡是你天师道的地盘,你本人还是巴郡太守,筹措粮食的事非你莫属,你可不能推辞。

面对黄忠的威胁,张鲁不敢推辞,只好一口答应。但他也提了一个要求,如果徐晃真的枉杀了巴人,黄忠必须依军法处置,给巴人一个交待。否则别说筹措粮食,巴人很可能会立刻叛乱。

黄忠再次郑重承诺,如果徐晃真是纵兵劫掠,一定会严肃处理,绝不食言。

送走了张鲁,黄忠召集诸将议事,让大家做好应变的准备。徐晃抢粮的事十有八九是真的,依徐晃的性格,肯定也会有解释,但这个解释能不能让张鲁等人信服,谁也不敢说。

有备无患,万一张鲁和巴人不接受徐晃的解释,那就只好来硬的,武力消灭。

听完黄忠的安排,诸将沉默。翻越大巴山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困难,至少耽搁了十天,军中存粮最多还能支持天,天内找不到解决办法,他们除了劫掠巴人没有其他办法可想。

可是他们也看到了,劫掠巴人的后果很严重,不仅身边的这一万人要处理,西城还有几万人。一着不慎,吴懿暴起,徐庶失了西城,他们想撤回去都做不到。

一时贪功,自陷险地,每个人心里都有些后悔。

黄忠本人也不例外。

李严的压力最大。身为军师,他对此次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他鼓动诸将,屡次向黄忠请战,黄忠不会答应这次的作战计划,至少不会是现在。还在大巴山里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遇到了麻烦,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希望能有一线转机。

否则他的仕途就到此为止了。不管是军师还是统兵将领,出现这么大的失误,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现在转机来了。徐晃派兵劫掠,激怒了巴人,有可能引发张鲁部叛乱。当着诸将的面,李严严厉的批评徐晃不识大体,不仅没有按照事先的计划迅速夺取宕渠,补充军粮,反而派兵劫掠山里的部落。一个部落能有多少人口,能有多少粮食?就算将附近的部落全部杀了,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粮食,反而引发了内乱,后患无穷。

如果张鲁的部下真叛变了,别说攻取巴西郡,仅是这一万叛军就够他们头疼的。正面作战,吴军当然没什么好怕的,可现在是在山里,又是在巴西,地形不熟,取胜并非易事。

李严建议,不管徐晃有没有劫掠巴人,仅凭贻误战机,没有及时攻取宕渠这一条,就应该军法从事。

诸将中不乏支持李严的人。他们也清楚,形势危险,立功的机会很渺茫,必须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徐晃是襄阳督,又是前锋将领,有承担后果的资格。只要将责任推到徐晃身上,他们就安全多了。

面对乱了方寸的李严和一反常态的诸将,黄忠的脸色比面对张鲁时还要难看。

阎圃

见黄忠脸色不好,没有人敢说话,李严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有些火辣辣的。

他知道黄忠对他的建议很反感,接受的可能微乎其微。

邓展也蹙起了眉头。他与徐晃一向交好,见李严有意诿过徐晃,自然不喜。不过李严与黄忠关系非同一般,在黄忠表态之前,他不宜轻易发表意见,以免造成分裂,影响黄忠的权威。

“若诸位统领前锋,当如何应对?哪位能做得比徐将军更好?”黄忠冷冽的目光环顾一周,最后落在李严脸上。“正方,你能吗?”

李严躬身施礼,本想应一声能,可是一看黄忠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黄忠一向很少怒形于色,今天这神情便是最严厉的。若再不知进退,一意逞能,激怒了黄忠,真将他派到前锋去,这可没法收场。

黄忠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步,重新站定。“此计由正方建计,诸位襄赞,某最终拍板。徐将军为前锋,也是某的决定。若说责任,某便是责任最大的人。将来陛下降诏责罚,罢官还是斩首,都从某开始,你们不必过于担心。”

黄忠顿了顿。“不过,那些都是以后的事。眼中最迫切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解决眼前的难题。有这精力说三道四,不如想想怎么迎战。”

黄忠话音未落,邓展便出言附和。“中领军所言甚是。钱粮充足,以强凌弱谁不会?形势不利,反败为胜才是英雄。当年徐荣率两万西凉精锐侵我南阳,屠戮百姓,陛下率我等迎战于安众,全歼两万西凉步骑,那才叫过瘾。你们大多是讲武堂出身,难道尹祭酒没讲过这样的战例?”

诸将讪讪无语。

黄忠点点头。“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为将之道。遇到点困难就往后躲,算什么?说出去也不怕丢人。把那些有的没的扔一边,现在就一件事,怎么打好这第一战。有信心没有?”

诸将互相看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