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77节(2 / 3)

加入书签

许靖亲自为孙策解说印书坊的经营情况。他比许劭还大几岁,看起来却比许劭更年轻,头发乌黑,脸上也看不到什么皱纹,声音洪亮,中气很足,举止之间也看不到太多的唯唯诺诺,笑声朗朗,应对从容。谈起经籍来更是如数家珍,口若悬河。

孙策原本对许靖这个人的印象并不好,见面之后,却觉得此人不俗,胸中自有磊落。

许氏印书坊的规模不小,印的书也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家本来藏书就多,许靖又爱书,看到好书就不惜重金收购书稿,印刷不惜工本,纸墨都用最好的,装帧也用心,品质上佳,深得读书人喜欢。汝南经济条件好,有钱人也多,许氏印书坊印出来的书不愁卖,利润也远比其他的印书坊高。

看得出来,许靖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甚至在孙策主动邀请他到太学任教时,他不顾许劭一个劲儿的给他使眼色,毫不犹豫的一口拒绝了。

“若是太学缺少学者,我倒是可以推荐几个人。”

孙策不以为忤,笑道:“求之不得。”

许靖随即推荐了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有些古怪,既有像张昭这样担任南海太守的大臣,也有士燮那样的敌人,还有伏完这样被闲置的前朝旧臣,秦宓这样的益州隐士,算得上不拘一格。

孙策笑容满面,许劭却气得直跺脚。

许靖越说越高兴,点评起这几个人的学问。这几个人中,张昭、士燮、伏完他都是见过的,秦宓没见面,但他看过他不少文章,手头还在印一部秦宓本人自选的集子。许靖将孙策引到书房,一边解说,一边从架上取下印好的书籍或者文稿,不大一会儿,宽大的书案上就摆满了书。

许劭气得无语,扭头出去了。他担心控制不住自己,御前失礼。

……

孙策接受了许靖的推荐,请许靖写信,邀秦宓、伏完来汝南。

出乎他的预料,许靖的信还没发出去,伏完就亲自赶到汝南,通过许靖,将一封信送到孙策面前。

信是伏贵人从成都发出的,邀请伏完到成都省亲。

关中平定后,伏完一直留在长安没有离开。他挂念女儿伏寿和外孙,留在长安,可以更快的得到消息。可是这几年,他派人送了很多信去成都,一直没有得到伏寿的回复,送信的人连伏寿的面都不一定见得着,还有几个人莫名其妙的死在半路上。这次突然接到伏寿的家书,又是邀请他去成都见面,他觉得有问题,反复思量后,还是拿不定主意,便去见荀彧,请荀彧帮忙。

荀彧一看这封信,立刻意识到其中的关窍,向鲁肃进行了通报。鲁肃与贾诩商量之后,觉得这很可能是伏贵人的求援信,建议伏完赶到汝南,亲自向天子汇报。

要想救出伏贵人和皇长子,除了大军之外,只有郭嘉领导的军情处有这样的实力。要动用军情处的力量,只有天子下诏,其他人都无权干涉。

孙策看完信,召集沮授等人商议。几个人传看了伏贵人的书信后,刘晔眼睛一亮,看了孙策一眼,欲言又止。孙策看得真切,心中有些不快。

“子扬,你看出了什么?”

刘晔摇摇头。“没有,只是有些疑惑。”

“疑惑什么?”

“伏完说他写了那么多信,伏寿都没有回复,臣觉得不是伏寿没有回复,而是她的回复无法送达伏完手中。这封书信之所以能送出来,自然是得到了曹操的许可,这才一路畅通。臣疑惑的是为什么曹操会同意,仅仅因为亲情不能阻隔?”

同病相怜

孙策觉得刘晔所言有理。伏寿母子是曹操手里的筹码,没有他的同意,伏寿想直接和外面联系并不容易。伏完派过去的人不是莫名其妙的死了,而是被曹操杀了。

既然如此,这封信表达的就不是伏寿的意思,而是曹操的意思。

那曹操邀伏完入蜀是什么意思?做人质,还是为拥立新帝召集老臣?

孙策百思不得其解。

沮授、郭嘉也觉得不可解,甚至怀疑是不是多疑了。也许曹操并没有其他用意,就是因为伏寿想见亲人,他不好明面上阻止,又知道伏完不可能去,去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索性故作大度。

郭嘉说,虽然不知道情况如何,但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安排人扮作伏完的仆从,接近伏寿,尝试着将做伏寿母子接应出来。虽说伏寿是前朝贵人,其子是前朝皇长子,可是刘协与陛下相知,无形中也认可了陛下,若能救出他的唯一子嗣,也是一件积阴德的事。

何况还有刘夫人这个前朝长公主。她虽然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也会挂念伏寿母子。

孙策接受了郭嘉的建议,让他安排人与伏完接洽。伏完年纪大了,未必能成行,可以让他安排一个儿子入蜀,探探消息。

此事说定,诸臣告辞。刘晔的情绪有些低沉,怏怏地走了。孙策叫过孙权,让他去看看。孙权应了一声,快步去了。郭嘉和沮授并肩而行,见孙权赶出来,便让在一边。孙权道了一声歉,匆匆向前面的刘晔赶去。沮授看得分明,暗自叹了一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