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59节(2 / 3)

加入书签

只不过他们中的不少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一直租别人的田耕种,如今托新政之福,计口授田,不仅温饱有余,还能剩下一点,不用担心明年的种子没有着落,自然觉得幸福无比。

孙策又和上计吏们聊了聊。上计是在首相府,原本在元旦时也会上朝,今年特殊,孙策还没见过这些上计吏。今天既然遇到了一起,自然要聊一聊。

上计吏们不比老农,多少是见过一些世面的,见孙策平易近人,纷纷围了上来,打开了话匣子,争取和孙策说上一两句话。登基大典时他们也有机会上殿,却未必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和孙策说话。现在说上几句,以后回去就能显摆好一阵子。万一给孙策留下了好印象,说不定仕途就此一路畅通。

正说得热闹,关羽来报,执金吾臧霸有事请见。

见关羽高大威猛,上计吏们都有些紧张。有人认出了关羽,低声和身边的人交谈起来。不少人都听过关羽的故事,知道他曾经是中山王刘备麾下的第一猛将,如今却是吴王驾前一个侍从骑士。如此巨大的落差自然有无数演绎的空间。一时间,气氛有些古怪。

关羽也不理他们,领了命,转身去了。

时间不长,臧霸来到孙策面前,将刚才维护秩序的办法说了一下,向孙策请罪。

孙策点点头。“无妨,孤本来也要见见他们。”

规矩无用

与普通百姓见面,与观象台上与学者们见面自有不同。

学者们虽然不能再代天立言,总还端着架子,以引路人自居。普通百姓却没这样的自信,四民皆士,也只是面对读书人时有了几分自信。当面对带给他们美好生活的吴王和王后时,他们还是难脱臣民本色,自然而然的就跪了下去。

孙策与袁衡携手而来,近万百姓匍匐在地,山呼万岁。

孙策没有勉强。改造国民性绝非一日之功,况且他现在极度需要百姓的臣服和拥护,真要一下子放开了,个个粪土万户侯,也未必是好事。对于这些百姓来说,富强比平等、自由更重要,至少目前如此。

凡事要一步步来,步子跨得太大了容易扯蛋。

孙策下马,与几个老兵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当年的所属战区、战斗经历、如今的生活,说到开心处,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老兵们兴奋得语无伦次,精神抖擞,让人毫不怀疑只要孙策一声召唤,他们随时可以重上战场,一往无前。

负责维护秩序的臧霸心里捏了一把汗,生怕闹出什么意外,警惕的目光来回巡视。好在建业虽然不禁刀剑,弓弩等远程武程却不能随身携带,视线以内,也没有人带这一类的武器,就算有人想发难,也无法真正伤及孙策。

早就知道执金吾不好做,却没想到会这么难。吴王与百姓亲近,却增加了安全警卫的负担。若不是何邈出了一个好主意,仅凭执金吾的几百执戟、缇骑根本无法完成如此重大的警戒任务。

再过三日便是登基大典,届时也会有不少百姓上殿,更有无数百姓会上街,说不得还要燃竹庆贺,难免有水火之事,他这个执金吾又有得忙了。

一想到此,臧霸就有些后悔。早知如此,还不如像纪灵一样做个战区督好了。

……

比起祭天之礼,祭地耗时更紧,进行了近一天,上了车,准备回宫时,天已经黑了。

也许是说了太多的话,孙策不仅嗓子有些沙哑,连精神都有些疲惫。上了车,靠在车壁上,他看着车窗外模糊的身影,连说话的兴趣都没有。

袁衡从暗格里取出泡好的药茶,为孙策倒了一杯。“大王,润润嗓子吧。”

孙策接过杯子,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尚温热,入口软滑,带着淡淡的甜味,眼睛却还是看着车窗外,看着那个挺得笔直的背影,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他取过一只杯子,倒了半杯茶,打开车窗。

“仲谋。”

孙权一惊,回过头,见孙策手里端着一只茶杯,含笑看着他,连忙拱手。“大王有何吩咐。”

孙策将杯子递了过去。孙权犹豫了片刻,伸手接过。“谢大王赐茶。”先是浅浅的啜了一口,又一饮而尽,这才双手奉还。“谢大王。”

孙策接过杯子,却没有关上车窗,笑眯眯地说道:“跟着跑了一天,累不累?”

“回大王,身逢盛事,满心欢喜,不累。”

“当真?”

“大王面前,臣岂敢妄言。”

孙策点点头。“我今天却是有些乏了,想休息一下。回宫之后,你去殿里看一下,若有积存的公务,不着紧的,你先代为处理一下。”

“这……”孙权没有心理准备,一时不知如何应答。“大王,臣……”

“你也跟了大半个月了,流程也都熟悉。若有不懂的,问陈孔璋、王仲宣等人便是。再不行,就去问沮公与、郭奉孝。实在解决不了,那就放着,等我明天去处理。”

孙权仔细打量了孙策两眼,见孙策说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心中欢喜,拱手答应。“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