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07节(1 / 5)

加入书签

裴潜担心裴邯的安全,也担心汾阴的安全,自然建议增援。他对刘备说,如果汾阴丢了,高顺就有可能沿汾水而上,再取皮氏,直到临汾。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江东水师很快就能赶到战场,汾水将是水师必经之路,甚至比涑水还要重要。

司马懿也觉得有地利可用,鲁肃纵使发起攻击,也无法速胜,不如分兵去增援汾阴。如果能有机会击溃高顺,也可以提振一下士气。只是要留心不要被鲁肃骗了。高顺如此兴师动众,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攻汾阴,还可能是诱敌之计。

刘备觉得有理,但他毕竟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只要小心一点,别中了鲁肃的伏击就行。他留下刚赶到的王盖坚守大营,亲率四万步骑赶去汾阴。他本打算带张飞、张郃去汾阴,可是正如司马懿所说,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后,王凌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做壁上观,主动求战,刘备无奈,只得带上王凌,留下张飞。

刚刚出城不久,刘备收到一个消息:鲁肃有新的援兵到,是两千多骑兵,由两个将领指挥,一个姓张,另一个姓比较怪,姓母丘。刘备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是毌丘,顿时有点头疼。他知道毌丘兴,这是一个河东人,随贾诩学习过兵法,据说曾向天子进破吴之道,后来天子率骑兵突入兖州,就是由他那个建议而来。除了低估了吴军的战斗力之外,几乎没什么明显的破绽,是一条好计。

孙策派这个人回河东,是对河东势在必得啊。

刘备提醒张郃、王凌,吴军骑兵数量虽小,但装备好,训练精,战斗力不弱,毌丘兴又是河东人,熟悉地形,通晓兵法,你们千万不能大意。

张郃没说什么,王凌却有些不以为然,私下里对妹夫郭淮说,刘备被孙策打怕了,一点信心也没有,四五倍的兵力还不敢正面迎战,如何能战胜孙策?毌丘兴不过是河东一寒门匹夫,贾诩也就是一个玩弄阴谋的谋士,哪里懂什么兵法。先帝就是错信了他们才战败的。

郭淮比较谨慎。他对王凌说,用兵以谨慎为先,张飞、张郃都是武艺精湛,又精通骑战的将领,他们都对吴军骑兵非常忌惮,可见中山王所言不虚。况且从吴军的战绩来看,吴军骑兵的确没遇到什么对手,倒是屡次以少胜多,不宜大意。

王凌瞅了郭淮两眼。郭淮的父亲郭蕴曾任雁门太守,熟悉边事,郭淮又从小对军事感兴趣,这些年收集了不少吴国讲武堂的战纪,深入研究,对吴国战史的了解远在他之上。带上郭淮,就是希望他能为自己出谋划策,时时提醒自己,免得中了吴人的奸计。

“伯济,那你说说吴军究竟强在哪儿,能以一敌十吗?”

“步卒不好说,骑兵却有可能。”

“为什么?”

“有篇文章,好像是阎行所作,专门分析了骑战与步战的不同。他说骑战变化更快,更依赖于将领的能力和经验。战斗的重心都围绕双方将领展开,如果能击杀对方的将领,就能迅速击垮对手,起到以寡敌众的效果。”

王凌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却故作不屑。“我以为有什么呢,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走,三军不可无帅,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嘴上这么说,转身就穿上了金丝锦甲。这金丝锦甲是他花费巨资买来的,因为不是量身定做,不是很贴身,而且损坏了也没人能修补,所以他一直藏在箱子里,轻易不拿出来,连郭淮都不知道。倒不是他舍不是钱,而是这玩意儿难买,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

得知刘备率部来援,高顺心中欢喜。他和蒋钦商量说,刘备放弃地利,赶来汾阴,自然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兵力,想以众凌寡。如果都督出城,刘备很可能又退回去了,不如请都督暂时不要出城,你我先迎战,缠住刘备,再请都督出手。

蒋钦也有此意。进入河东之后,河东与中原迥异的地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刘备步步为营,据险而守,战事必然僵持,短时间内很难结束。既然刘备主动离开了阵地,正是重创甚至击杀他的好机会。从时间上来算,吕蒙此刻应该也快到白波谷了,就算刘备现在逃往并州,吕蒙也来得及截住他。

取得一致意见后,高顺随即向鲁肃汇报,请他暂时不要介入战场,由他和蒋钦迎战刘备,争取拖住刘备,到时候再请鲁肃出手,并提交了一份作战方案。他不太习惯这些程序,请蒋钦帮忙,最后也是两人联名签署。

鲁肃收到消息,与辛毗商量之后,觉得可行,同意了高顺的作战方案,命将士们做好出击的准备,尤其是骑兵,长途跋涉而来,人和战马的体力消耗都很大,要抓紧时间休整,恢复体力,迎接战斗。要么不败,要战就打疼刘备,最好能干掉他。

收到回复后,高顺撤汾阴之围,在城东南的董亭摆下阵势,迎战刘备。

刘备很谨慎,比高顺预期的来得晚了两天。他派出大量斥候,连续不断的从安邑传回消息,一旦发现鲁肃出城,他就打算放弃救援,退守鸣条岗。得知鲁肃一直没有出城,他既有些庆幸,又有些沮丧,有一种被鲁肃鄙视的感觉。

得知高顺、蒋钦在董亭列阵,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