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864节(1 / 4)

加入书签

袁谭没吭声,心情却有些黯然。他是魏王,也是三军之帅。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在他,他懈怠了,部下自然紧张不起来,行动刚刚开始就出现了问题。沮授批评的是高览,提醒的却是他。

沮授接着说道:“你们三天内来回赶路,将士们难免心生怨言,你一定要安抚好,千万不能大意。根据时间估算,除非关羽不在附近,否则两三天内必然出现。若是斥候懈怠,没有及时传回消息,也许关羽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他们的报警还没到。元观,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你要做好随时迎战的准备。”

“喏。”高览不敢大意,躬身领命。

“祭酒,让元观入城吧。”

“不可。”沮摇摇摇头。“城中肯定有细作,我们全城戒严,细作不知道城外的情况,也就罢了。一旦大军入城,很难瞒过他们的耳目。届时他们将消息传出去,关羽就不会来了。只有让元观潜伏在城外的大营里,才有可能成功。元观,营里准备了足够的粮食、柴薪,任何人不得轻易出营,以免露出破绽。”

“请祭酒放心,我已经宣布了,任何人擅出大营,杀无赦。不过,这只能藏一时,不能长久。”

沮授挥挥手。“三天足矣。如果三天之后关羽还没来,那他就不在附近。”他想了想,又道:“我想,也许用不了三天。”

高览鼻子一痒,突然打了个喷嚏,几滴唾沫落在地图上,墨迹化开,洇作一团。

夜袭

高览很窘迫,连连请罪。

袁谭挥挥手,示意高览不必在意。为了伏击关羽,高览这几天很辛苦,也许是夜里受了凉。事情已经谈完,没必要再耽误时间,不如让高览早点回营,也好抓紧时间多睡一会儿。

又交待了几句,高览躬身而退,在几个亲卫的保护下从最近的城门出城。

坐在马背上,高览抬起头,看着满天星斗,想到刚才的失礼,一口气还没叹出来,一道流星从天空划过,一闪就消失了。高览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大战之际,出现异常天象,是吉是兆,又应在谁的身上?

高览心中忐忑,催促着亲卫们加快了脚步,赶回大营。营里有望气者,可以为他占卜解惑,看看这颗流星究竟象征着什么。他用眼角余光看了看四周,侍从们的注意力全在脚下,没有人抬头看天,丝毫没有察觉刚才的异象。

高览都没有注意到,在他离开之后,数步之外,大道旁的水渠中慢慢拱起一团黑影,倚着树慢慢站直,看着他的背影,轻轻的吁了一声。

“高览啊。”黑影的声音虽轻,却透着说不出的惊喜。片刻之后,他转过身,向城南急行而去。

……

寅时末刻,关羽渡过渚水,到达柏人城南十余里一个无名土坡,暂时停止前进。人不解甲,马不解鞍,原地待命,抓紧时间进食,补充体力。

关羽坐在坡顶,频频举头观望远处的柏人县城。柏人县城四周都有大营,南侧的大营离关羽不足五里,隐约可以看见轮廓和营楼上的灯火,仔细倾听,还能听到营中的刁斗声。但关羽如此抵近还没有被发现,说明这是一个空营,只是疑兵而已。

是不是所有的大营都是疑兵,这是关羽此刻要确认的问题。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谁也不敢保证。夏侯兰安排了斥候,但斥候能不能潜进大营,能不能看到真相,又能不能及时传回消息,同样没有人能保证。

大战在即,就连关羽都有些紧张,遑论他人。

细碎的脚步声响起,夏侯兰带着一个人走了过来。“君侯。”两人向关羽拱手施礼。借着马灯漏出的些许灯光,关羽打量了那人一眼,笑了一声:“赵小乙,辛苦了。”说着,将手里的酒壶递了过去。

赵小乙很兴奋,却没有拒绝,接过酒壶,躬身施礼。“谢君侯。”捧起酒壶喝了一大酒,又将酒壶还给关羽,用袖子抹了抹嘴。“君侯,我看到高览了,亲眼所见,看得真真的。”

“不急,不急。”关羽心中大定,示意赵小乙坐下说话。

赵小乙也不推辞,蹲在关羽面前,将他所见说了一遍。赵小乙是山中猎户,随夏侯兰从军,真正跟着关羽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关羽爱护士卒,对他们这些出入危险之地的斥候更是关心,正是感激关羽的爱护,赵小乙他才冒险潜到柏人城外打探消息,尽可能搞清楚真相。

“说来也巧。本来也不能确认的,他们几个穿得都差不多,靠得又紧,偏偏高览那时候抬了一下头,也不知道看什么,火把一照,小乙便看得真真的。”想起当时的情景,赵小乙抑制不住得意,眉飞色舞。他见过关羽几面,没想到关羽还记得他,一口叫出了他的名字,心情很激动。他一边说,一边拔出短刀,在地上画了一个草图。高览在城东的大营里,大营有五营,可屯万人。这几天,他打探了最外围的三个大营,除了看守营盘的少量兵力外,没有发现大军,中间两个营进不去,不清楚情况。

听完赵小乙的报告,关羽冷笑了一声。赵小乙没有看到大批人马入营,无法准确估计大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