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856节(2 / 4)

加入书签

哈哈一笑。“孤不拔刀砍你,并非因为仁慈,而是因为无利。论道本为明是非,若孤为是,何必杀你?若孤为非,就算将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认输,也无济于事,只会继续错下去,而且人人自危,天下不安,后患无穷。杀你无利,便是不义,不义之事不可为,否则就是害人害己。义与利原本就是一物两面,并非截然对立。”

顾劭愣住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不禁又惊又喜,长出一口气,又不免恼羞成怒。大众广庭之下,被孙策如此戏耍,着实有些丢脸。“大王这说理的办法还真是别致。”

“是不是感触特别深?”

“呃……终生难忘。”顾劭仔细想了想,也觉得孙策此举虽然轻佻,却能义利一体解说得很直白。“依大王之言,则义利本一体,合于义者必有利,有利者必合于义?”

“你觉得吗?”

顾劭笑着摇摇头。“还请大王解说。”

“孤刚才说过,你的逻辑不够周密,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利有公私大小,难以兼顾,合而公利则未必合于私利,合于大利则未必合于小利,如何能一概而论?”

顾劭沉默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众人也觉得有些绕,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陆康看在眼里,有些后悔。本想让顾劭成名,没想到顾劭接连被孙策绕住了,脱身不得。想想也是,严浮调那么善辩,都被孙策说得哑口无言,顾劭根本不是严浮调的对手,又如何能说得过孙策?

陆康本想出言相助,转念一想,又将涌到嘴边的话咽了回来。顾劭少年得志,其实是有些自负的,即使被严浮调辩得理屈,心里还是不服,总觉得严浮调兼通儒学和浮屠经义,而他不通浮屠经义,才吃了亏。如果有时间去研习一下浮屠经义,自然能胜过严浮调。如今让他在孙策面前受挫,也许能让他谦虚一些。

众所周知,孙策读书少,别说浮屠经,连儒家经籍都读得有限。由此可见,知不知道与读不读书、读多少书没有必然关系,重要的还是能否善于思考,举一反十。

顾劭权衡了良久,若有所思。“大王之意,莫非是说义亦当如利,分公私大小?”

“孝则不愧吴郡英俊,虽不中,亦不远矣。”孙策点点头,给了顾劭一个积极的评价。顾劭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领悟到他的用意,的确也不愧才俊之名,思维很敏锐。“求学问道,不可偏颇,理当反复讨论,不使有遗意、歧义。义与利本非对立,却也并非浑然一体,若欲相安无事,就要各安其度,不仅不能以私害公,以小害大,也不能以公害私,以大害小。只有如此,才能公私相安,大小相和。”

孙策转身,对陆康拱手致意。“陆公,这新义利说能否做到这一点,为我大吴立纲纪,就要看陆公和诸君的学识和气魄了。努力!”

陆康心情澎湃,欣然领命。“有大王此论,臣等敢不竭力。”

缓兵之计

座谈还没结束,孙策“义利宜公私兼顾”、“公不可害私”的态度就不径而走,在吴县城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不少人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发了大财的海商。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两年江东太平无事,工商业高速发展,不少人发了财,财富的积累速度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偏偏孙策缺钱,去年年末,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结果出炉,因为战事支出太大,五年计划的帐面不太好看。今年可能由守转攻,开支会进一步增加,不少人担心历史上汉武帝一朝的局面重现,孙策为了弥补财政不足,会对他们下手。

浮屠道这么受欢迎,本质上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求神拜佛就是缺乏安全感,只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仙菩萨。现在孙策明确公私兼顾,不会因公害私,以大欺小,他们的担心放下了一大半。

很快,计相虞翻又召集海商会的成员开会,明确了目前的税制不会调整,但是会加强缉查,凡是偷税漏税、走私偷运,甚至资敌,一旦发现,有一个处理一个,会让他死得很难看。

说这句话时,虞翻声色俱厉,杀气腾腾,人群中有人骇然变色,附近的人则露出鄙夷之色,甚至有些幸灾乐祸。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人贪得无厌,其他人虽不至于举报他,却也乐见他们自食其果。

有了孙策和虞翻的双重承诺,吴县甚至整个江东的暗流迅速稳定下来。从四方赶来的各郡县世家、豪强互相庆祝,安心参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筹备大会,献计献策。

在陆康等人的推波助澜下,严浮调受挫,信奉浮屠道必须苦行的消息迅速传了出去,一时间全城哗然,尤其是诸家捐献的财物被扣押后。绝大多数人信浮屠道只是好奇,或者是觉得时尚,对浮屠经义感兴趣的只是一部分读书人。当作学问研究没什么问题,让他们托钵行乞,苦行修道,这根本不可能。

浮屠道的声势急转直下,再也没人请严浮调去讲法论道。严浮调想来想去,决定派人去洛阳白马寺请支谦来共商大事。论浮屠经义,他远远不如支谦,面对孙策时也没什么底气。支谦通晓梵文,学问非他能及,也许能和孙策交流一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