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816节(1 / 4)

加入书签

听了董越的名字,吕范不屑一顾。“董越当年也许是一名猛将,在弘农养了十年,早就废了,对付他还不是手到擒来。行,将他交给我吧,保证完成任务。”

“吕督抢了先,就只能委屈二位了。”朱桓转向满宠、纪灵。“请二位与我一起为骑兵及吕督掠阵。”

满宠、纪灵虽然不太满意,但他们都不是喜欢争功的人,况且朱桓本人也不上阵,他们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躬身领命。

朱桓随即又提出,将几个步卒将领的亲卫骑集结起来,由中军统一指挥,作为备用,以防不测。考虑到孙观武艺精湛,敢打敢拼,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骑兵就由孙观指挥。纪灵听了,心里的郁闷总算少了一些。金乡山之战后,孙观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对他言听计从,俨然是他的亲信。朱桓让孙观上阵,和让他上阵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接着,朱桓又对满宠说道:“此战如果能重创关西天子,剩下的就是董昭率领的冀州步卒。纪督和满将军都有与董昭对阵的经验,接下来的战事还要二位多费心,尤其是满将军。拿下兖州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定兖州,将兖州纳入王道才是重点。在这一点上,非满将军莫属。”

“喏。”满宠、纪灵躬身领命。既然还有战功可取,就不必争了。

安排妥了诸将的任务,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朱桓这才开始安排具体的战术。步骑配合,数万人的大战,需要周密的安排,如何划分战区,如何互相支援,骑兵在哪个范围内作战,步卒又如何掩护,这些都需要仔细的安排。他以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座的其他人也没有,稍微有点认识的只有陆议。他曾随孙策参与官渡之战,经历了整个过程。

大兵团作战,统一思想是关键。为了让诸将同心协力,陆议可没少花功夫,仔细琢磨诸将的心思,评价他们的能力,找到他们共同的利益,暂时抛却相互之间的分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个阶段性任务完成得还算不错。

在想方设法团结队友的同时,陆议也没忘了给对方下点药,他以朱桓的名议分别给天子、吕布、董越写信,解说当前形势,论证胜负判然之理,劝天子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希望,认清形势,及早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以卵击石,为天下笑。

陆议的文章写得极好,逻辑清晰,说理透彻,而且针对不同的人注重不同的侧重点,让人不得不信服,觉得他真是为自己着想,不这么做简直是傻子。

当然,最妙的是给董越的那封信。

心理战

天子读完信,一声轻叹,轻轻的放在案上。

“孙策麾下竟有这样的奇才,真是让我意外。”

刘晔没吭声。他已经看了这封信,也被陆议的文采折服——虽然署名是朱桓,可他们都清楚谁才是真正的执笔人。不得不说,陆议的这封信极有说服力,让人不得承认他说得有道理。这封信虽说是写给天子的,却没有局限于天子本人,还论及了天子身边的文武,包括他本人在内。

针对他的内容,陆议只说了两点:他是宗室,效忠朝廷只是责任所在,并非心甘情愿。如今朝廷形势不利,他也尽了力,胜负对他已经不重要了。他又是鲁肃的好友,战败而降,不失忠义之名,最多沉默一段时间,迟早还能出仕,二千石可期。

看起来陆议是在夸他,其实是说他心存私念,不可能以身殉国,也没有能力逆转形势,反倒有可能将效忠天子作为筹码,获取名声,以便将来得到得用。

他不知道天子会怎么想,但他相信天子不会无动于衷,多少会有所触动。人心叵测,天子已然成年,连最亲近的荀彧都渐渐疏远了,又何况是他。况且陆议所言合情合理,人非圣贤,有如此想法的人很多,他无法证明自己不是,甚至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有这样的心思,只是自欺欺人,不肯承认罢了。

“陛下,陆议字字如刀,离间我君臣,怕是不会单独作书于陛下。”

天子点点头。他也有这样的担心。大战在即,己方虽然有一定的兵力优势,但装备太差,整体战力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如果人心再不齐,出现消极怠战甚至反戈的情况,那就危险了。陆议的文字太有说服力,连他都不免心动,更何况其他人。

马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天子随即让人去查探消息,得知朱桓一共派了三个使者,除了中军之外,吕布、董越都收到了书信,便命人去传吕布、董越。吕布很快就来了,怒气冲冲地将朱桓的信呈给天子。笔迹与天子收到的书信一致,也是陆议的手书,内容却大有不同。

陆议给吕布的信中没有提什么君臣大义,而是直接威逼。他对吕布说,弑主之辈,天下共弃之,你以为朝廷会信你吗?他不过是利用你罢了。你所领的并州军装备最差,魏续受挫已经证明你根本不是我军对手。一旦开战,我将以最精锐的骑兵碾压你,让并州骑兵从朝廷的编制中消失,也让世人看看你飞将的名声究竟有几分成色。要想活命,你就离战场远一些,不要自找麻烦,否则就不是魏续损失几百人的问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