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805节(1 / 4)

加入书签

“你可别提金谷园了,我阿母嫌这个名字俗,都不愿意去。所以也就是你说做金瓶,换了别人,我阿母才懒得理你呢。依她的心情,怎么也得是玉瓶才雅致。”

“玉瓶?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找不到那么大的玉啊,江东也没有好玉工。”

“玉不成,瓷瓶也凑合,总比黄金的好。”

“这倒是可以考虑。”孙策想起刚才在黄家看到的那几只青瓷器,觉得黄月英的建议可行。豫章这几年比较太平,瓷器生产水平进步很快,尤其是蔡珏这一类有钱有闲还有文化的人介入后,不盲目追求产量,精益求精,出了一批精品。相比之下,豫州今年的陶瓷和琉璃生产都受到了不少影响,质量有些下降,竞争力明显不足。

“真的可以?”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孙策笑道。

“你是大王,金口玉言嘛,谁敢违抗?”

“金口玉言?谁信谁是傻子。”

“嘻嘻,那我信你,岂不就是个傻子?”

“那当然,一孕傻三年嘛。”

“啊——”

……

天子阴着脸,将手里的报纸揉成一团,扔在案上。马车摇晃着,纸团在案上晃来晃去,滚了下来,刘晔眼疾手快,将纸团接住,在案上展开,轻轻地抹平。

天子看了他一眼,眉梢一动。“子扬,你有何应对之策?”

刘晔沉吟片刻,说道:“陛下,今年是孙策那个五年计划的总结年,快则年前,慢则年后,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结果就要给出答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数据,更清楚孙策的虚实。”

天子扬扬眉,点了点头。情报也分很多种,有确切数据的情报价值最高。孙策如果公开发布五年计划的实施结果,他的实力究竟如何就藏不住了。从路粹的这篇文章来看,结果应该不怎么理想,否则路粹不会大肆指责朝廷挑起战事。这显然是要推卸责任,为没有完成计划找理由。

可以想象,这个报告一发布,孙策治下的百姓心里就更没朝廷了。

“孙策说,征战的消耗大,影响了百姓的生活,那如果陛下提议弭兵休战,他有什么理由拒绝?”

“弭兵?”天子眼珠一转,眼睛亮了起来。这倒是个好主意,尤其是冀州。袁谭已经撑不住了,他本希望刘备能接管冀州,刘备偏偏又刚刚受了重伤,大将关羽又和刘备生了嫌隙,急切之间怕是腾不出手。如果能休战,时间不用久,最多半年,冀州的形势就要好得多。

天子坐了起来。“子扬,你详细说说。”

刘晔点点头。“俗语云:家大业大,人多嘴杂。孙策势力日增,文武日众,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在所难免。臣收到消息说,上个月,江东世家侵占土地,引发众怒,孙策不得不杀了一批人。由此可见,孙策内部分歧已经严重到不可忽视。”

天子哼了一声:“是啊,他一心想行王道,最后却还是要行霸道,心里怕是不好受。”

“陛下所言甚是。”刘晔附和了一句,又道:“征战一年有余,荆州、豫州损耕最大,扬州却无恙,民生殷富,连卖报的报童、摇船的船娘都穿越布衣。孙策若调扬州财赋以补荆豫,则扬州不肯,若不调扬州财赋补荆豫,则荆豫失望,此间调和,甚见君主之能。可以想见,分歧一定不会小。陛下若是提议弭兵,荆豫必然求之不得。若孙策接受,则荆豫百姓感激陛下仁慈。若孙策不接受,则荆豫必然离心。不论成与不成,于陛下皆有利无弊,这些欲加之罪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天子沉吟良久。“若是弭兵,我们该提什么样的条件,又做什么样的让步?会不会养虎成患,错失最后的机会?”

刘晔摇摇头。“陛下,谈不谈是一回事,能不能谈成,又是一回事。就算谈成了,也不代表就要一直遵守,皆当因时而变。就眼下而言,臣以为可以用兖州换取河南。洛阳是旧都,这个要求合情合理。”

不是对手

“合情合理?”荀彧用尾指挠了挠鼻翼,沉吟道:“如果……他不想讲理,陛下奈何?”

天子微怔,随即说道:“那岂不是证明他满口谎言,根本没有为百姓着想之心?”

“陛下能将诏书传遍荆豫,让两州的百姓知道此事吗?”

天子脸上的笑容散去,绞着手指,沉默不语。荀彧说得对,别说在行军途中,就算是在关中,他也没有办法将诏书印刷成报纸,并散发到荆豫两州。一是他没有快速印刷的技术,二是他没有散布的渠道。靠细作慢慢传播至少需要几个月,还要冒着损失大量细作的风险,到了那时候,兖州早就易手了。

打舆论战,争取中原民心,他连和孙策对阵的资格都没有。

荀彧心中不忍,又缓了语气,说道:“陛下想以兖州换河南,收董昭之兵退守冀州,将兖州世家留给孙策,缚其手脚,不能说没有用,可是陛下想过没有,孙策为什么不直接以大军征服兖州,迫使兖州世家低头,非要和他们讲什么条件?”

“这不是……还没攻下么,若能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