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86节(2 / 4)

加入书签

所以觉得大局已定,建议天子趁着未败,尽快与孙策议和。”他笑了一声:“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依据,但我觉得他有些夸大其辞,虚张声势了。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孙策治下应该不超过四百万户,约占天下户口之半,实力的确不可小觑,但离大局已定还有一些距离。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孙策要想横扫天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董昭等人配合地笑了两声,却有些言不由衷。孙策横扫天下或许还有些难度,横扫冀州却一点也不难。袁谭尽起冀州之兵,出师大半年,消耗钱粮无数,一攻高唐不下,再攻浚仪受挫,折了大将荀衍,虽然得了兖州,却于事无补,反而多了一个包袱。如今甘宁率领的江东水师已经从荆州撤回,正在赶往渤海,冀州即将面临孙策的反击,还能撑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准,这种时候谁还有心思调侃孙策。

见众人士气不高,沮授也收起了笑容。“当然,对冀州来说,形势很严峻。二十万大军出征,未能如期夺取青州,又影响了春耕,今年的收成怕是不足。孙策来攻,仅以冀州的力量,可能难以应付。冀州若失,幽州难保,是以刘备才接受逢元图的建议,欲固盟好,共同抗敌。天子召使君前去,想来也有此意。我觉得不妨去见见,若能联合天子、刘备,共同抗敌,未尝不能击退孙策的进攻。”

一直没说话的耿苞突然问了一句。“天子会进入冀州吗?”

“有这个可能。”

耿苞的脸色阴了下来。“那冀州是不是还要供应天子所领的步骑钱粮?”

“尽可能由河内提供,不足的部分,可能需要冀州供应一部分。”沮授抬起手,示意耿苞不要急。“天子进入冀州的只是骑兵,去冀州迎战太史慈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这部分钱粮由冀北来承担。”

耿苞扬了扬眉,没有再说什么。

三人同心

袁谭眉头微蹙,咳嗽一声,打断了沮授。“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说着,眼神环顾一圈,最后在耿苞脸上停了片刻。“贾诩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即使是称臣,手里还有实力的时候称臣总比一无所有的时候再称臣好,诸君不妨考虑一下。中山甄氏依附孙策,这几年过得也不错啊。”

耿苞垂下了眼皮,装没听见。他知道袁谭对冀南的世家有意见,但他该说的还得说,要不然没法向其他人交待。甄家这几年是不错,不仅有充足的货源,包揽了大半通往草原的生意,还得到了茶叶这种新商品的经销权,将一个小小的茶叶变成了暴利产品,让草原上胡人趋之若骛,大发其财,但这样的好事落不到冀南人的头上,冀南世家和袁氏父子绑得太深,他们就算投降,也不可能像甄家那样得到孙策的信任。袁谭提出议和,结果孙策根本没反应,摆明了就是要将冀南世家连根拔起。

形势比人强,虽然冀州人对朝廷没什么忠诚可言,但事已至此,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孙策长驱直入。明知袁谭已经没什么斗志,在找到更好的选择之前,他们也只能硬撑。

见耿苞不吭声了,沮授接着说道:“先帝出自河间,天子巡狩河间,冀北人有迎驾的义务,出点钱粮也是应该的。当然,天子要经过魏郡、赵国时,我们也多少要有所贡献。”

崔琰说道:“何不请天子经并州,下井陉,由常山、中山,直趋河间?天子有并凉精骑逾万,又有飞将吕布,若是变生肘腋,怕是不好应付。”

沮授无奈地看了崔琰一眼,有些意外,更多的是无奈。“季珪,天子母家出自赵国,总不能让天子过赵国而不入吧?”

崔琰一愣,知道沮授误会了,连忙笑道:“祭酒,我只是担心有变,并无他意。”他顿了顿,随即又明白了沮授的意思。“这么说,冀州以后要听天子诏令了?”

“事急从权,只能如此。”

崔琰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耿苞一惊,抬起头,看看沮授,又看看崔琰,张口欲语,崔琰却没搭理他,垂下了眼皮。耿苞自觉无趣,恼怒地哼了一声,扭头不语。

沮授接着解释了一下他的计划。久战无功,形势逼人,当务之急是要守住冀州,和天子、刘备结盟也是无奈之举。不过兖州也不能就此放弃,需要留一员重将,考虑到满宠是豫州刺史,孙策如果要派兵进入兖州,满宠是最可能的人选,他建议留下董昭代领兖州。董昭曾与满宠对峙,不分胜负,又是兖州人,联络兖州世家方便些,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至于名份问题,到时候再想办法。

董昭谦虚了几句,答应了。

袁谭又安排李进为副将。李进与孙策有私仇,作战很卖力,又有相当的实力和经验,相信能助董昭一臂之力,守住兖州。

袁谭与董昭商量了一番,考虑到兖州目前的情况,留五万冀州精兵,再加上李进等人的部曲,董昭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大概有八万,寸土不失不太可能,防守住重要的郡治、县城应该够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且战且退,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城池,向北撤退,诱满宠深入。只要能撑到秋收之后,就会有转机。

董昭躬身领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