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85节(2 / 4)

加入书签

“还有,陛下问皇甫太傅病体。如果皇甫太傅病情好转,尚能支撑,就征发更多的士卒屯驻蓝田大营,不过我猜测,很可能是要策应汉中。”

荀彧猛地一转头。“皇甫太傅病了这么久,陛下又不是不知道。”

“是啊,所以陛下还有个备选的方案:司隶校尉张则。”

荀彧的心拎了起来。如果说让皇甫嵩统兵,策应汉中的意图还不明显,那让张则统兵就很清楚了。张则就是汉中人,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由他统兵,肯定不是驻扎在蓝田大营,守护长安这么简单。

“有没有说征多少兵?”

“多多益善。”

“胡闹!”荀彧变了脸色,脱口而出。“关中总共不过二十余万户,胜兵者也就是十余万人,陛下征发三万多人,已经影响到了关中的耕种,再征兵……”他突然愣住了,回头看着卫觊,张了几次嘴巴,却什么也没说完,倒是额头沁出了一层豆大的汗珠。

天子这是和袁谭一样,要与孙策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荀彧立刻想到了贾诩的上书,不禁暗骂自己太天真,贾诩怎么会这么好心,劝天子罢兵,连忙打开手中的文书细读。看完文书,荀彧的脸已经没了血色,额头青筋暴起,不住的扭动着,双目充血,就像要喷出火来似的。

“这个贾文和,究竟想干什么,欲陷天子于死地吗?”荀彧嘶吼道。

卫觊同情地看着荀彧,却一句话也不说。他已经看过了文书,也猜到了贾诩的用意。他明知天子少年心性,一心要中兴大汉,既不可能禅让,也不可能远走西域,却提出这样的建议,看似劝天子避孙策锋芒,实质刺激天子冒险,用心歹毒,偏偏还没有一点把柄落在纸面上。他这三策可是处处为天子着想,为天下着想,不管天子接受哪一策,都是造福苍生的功德。

可问题就在天子不可能后退,他只会被险恶的形势刺激,孤注一掷,奋死一搏。

老臣少主

荀彧一甩袖子,登上台阶,低头急行。

听到荀彧的声音,伏完从里面走了出来,满脸堆笑,拱手行礼,正在和荀彧打招呼,见一向温和的荀彧满脸怒气,吃了一惊,涌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他偷偷看了卫觊一眼,卫觊苦笑着摇摇头。伏完见状,没敢吱声,看着荀彧像怒虎一般进了门,缩了缩脖子,转身走了。

荀彧进了公廨,转身的一瞬间,隔着窗户看到了伏完匆匆的背影,这才想起伏完的事,愣了片刻,又不禁哑然失笑。本来还要考虑如何应付伏完,没想到一时失态,伏完竟然自己走了,倒是省了不少口舌。

看来人还是要有点锋芒,不能太好说话。荀彧哼了一声,来回踱了两圈,对卫觊说道:“伯儒,你去一趟见一趟司徒府,问问关中今年的春耕情况,要具体的数据,然后再查查今年入夏以来的雨水,估算一下今年的收成。”

卫觊应了一声,却不离开。荀彧瞅瞅他。“伯儒以为不可?”

卫觊苦笑。“令君处事稳重,陛下托以关中之事,觊本不该妄评,只是形势如此,天下有易姓之虞,陛下不惮劳苦,亲冒锋镝,令君似乎不宜制肘。”

荀彧眼神微缩。“伯儒也赞同毌丘兴之计?”

卫觊躬身再拜。“若贾诩对形势的分析属实,似乎只能如此。”

荀彧盯着卫觊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肩头沉重无比。他明白卫觊为什么会这么说,于公于私,卫觊都对孙策没什么好感。卫氏是河东大族,良田数百顷,还占着一些山林、盐池,当然不愿意将这些利益拱手相让。因为蔡琰的事,卫氏还被孙策当面羞辱过,让卫觊向孙策称臣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其他人也许没有卫觊这么坚定,但他们的情况也相去不远。天子从贾诩手中夺走河东和并州后,大量征辟世家子弟入朝廷,一方面是与凉州系抗衡,一方面也是安抚河东和并州的世家,取得他们的支持。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势力,很难用言语说服。

要是能说服,杨修早就说服他们了。

“伯儒,你觉得奋力一搏,能取胜吗?”荀彧缓了口气,尽可能让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激动。

“这可不好说。”卫觊缓缓地摇摇头,语气谦和,神情却很坚定。“若君臣一心,运筹得当,未必没有一战的机会。纵使不胜,有山河之固,自守亦是绰绰有余,令君又何必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陛下信任令君,自不会疑惑,可若是有人在陛下面前诽谤令君,罗织罪名,却让陛下难办。”

荀彧沉吟片刻,点点头。“纵然要战,亦当知己知彼,看看有没有一战的实力。你先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看看关中还有多大的潜力。实在不行,只好从并州和河东、河内征发调取了。”他嘴角挑起一抹浅笑。“伯儒,三河殷实,卫氏又是河东世族,你估计河东能征多少兵?”

卫觊的脸颊抽了抽,抗声道:“河东虽是京畿,却与并州相接,民风亢直,只要陛下有诏,自当全力以赴,男子负戟,女子运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荀彧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