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32节(2 / 4)

加入书签

直接交给他,由他处理,或者干脆换成其他物资,比如粮食、军械。三万石海盐进入弘农、河东对他的影响太大,哪怕这三万石海盐是控制在董越手中也不行。董越有脑子,但脑子有限,要求他看着这么多盐保持理性是一件比较难的事。

孙策没有立即答应李儒,表示要与董越商量一下,取得董越的认可。这礼单已经给出去了,再出尔反尔,未免不厚道。交给贾诩更不可能,这可是近三千万的巨款,凭什么给你,就因为你把儿子送来做人质?孙策对此不以为然。人质通常来说都靠不住,以贾诩的性格,真要形势出现了重大逆转,他才不会在乎这个儿子的死活呢。至于其他人,比如张绣之流,他就更不在乎了。历史上,张绣被曹丕逼得自杀,贾诩可没什么反应,最后还是帮曹丕嗣位,并因此得到了太尉之位的酬赏。

讨价还价的事慢慢谈,孙策也不着急。他从来没指望贾诩能够主动帮忙,他只要贾诩不能捣鬼,别在他最紧张的时候捅他一刀。贾诩的人品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只能釜底抽薪,拆散他的团队。贾诩精通兵法,但他毕竟不是董卓,能够亲自上阵杀敌,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亲自指挥战斗并取胜的经历,董越等人只是把他当谋士看,要将他们分离出来并非难事。

在三万石的海盐面前,董越的表现已经充分暴露出贾诩控制力的虚弱。如果不是凉州人,他对董越等人的影响力或许还不如李儒。李儒可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学问很好,曾被朝廷征为博士,董卓及其部下诸将粗鲁凶残,认得的字有限,却对读书人迷之崇拜,所以董卓入京时,跟了董卓很多年的贾诩只做了个太尉掾,刚刚投靠董卓的李儒却一下子成了郎中令,位列九卿。

孙策不急,李儒就有点急,尤其是在他了解到黄忠、周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之后。孙策如果顺利拿下益州,天下形势就明朗了,考虑到凉州人在南阳的恶名,贾诩的下场可以想象。不过李儒搞不清虚实,他旁敲侧击的问过孙策相关的战况,孙策却含糊其辞,不肯说具体的情况。李儒担心孙策虚张声势,迫贾诩就范,也有些犹豫不定,不敢轻易决定。

谈判就这么不死不活地拖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转眼便是十月末,眼看着一年又要结束了。

就在这时,关中传来了天子要大阅的消息。

天子主动出击,进攻南阳,一直在军师处的规划以内,却属于可能性不大的选项。包括孙策本人在内,都觉得除非两翼战事胶着,兵力分散,中路出现了破绽,天子才有可能冒险,以求一击必杀。在交州几乎没有动静,袁谭一击即走,曹操又被黄忠、周瑜逼得左右支绌,他的中军根本不需要离开襄阳的情况下,天子大阅究竟是虚张声势,为曹操、袁谭鼓气,还是想孤注一掷,成了孙策也无法确定的问题。

军师处紧急做出反应,分析天子的意图,推演形势。郭嘉亲自主持,不敢有丝毫大意。

孙策很从容。这个结果虽然有些意外,却并非全无预兆。天子并非听天由命的软弱之辈,在曹操独揽大权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二十年,愣是熬死了曹操,如今有关中在手,又怎么可能束手就缚。在他的步步紧逼下,天子有这样的反应反而是最正常的。

对他来说,击败天子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击败天子,在击败天子后还不给其他人机会。他不在乎弑君,但如果有可能找到背锅的人,他也不拒绝,尤其是那种一心想偷奸耍滑的老乌龟。李儒杀哥哥,贾诩杀弟弟,这对老cp太般配了。

一想到贾诩的反应,孙策心里就有一种邪恶的快感,忍不住想笑。

贾文和,考验你的时候到了。

孙策随即找来了郭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郭嘉摸着下巴沉吟了很久,微微颌首。“大王,这个想法有意思,我喜欢。”

“能做到吗?”

“能,就是可能不太好看。”

“什么意思?”

“贾诩智计百出,做人又最是滑溜不过,如果想智取,难免有顾忌,多费很多手脚,说不定反被他占了便宜去。对付这种人就应该反其道而行,牛不喝水强按头,不管他用什么花招,我以力胜之。”

孙策忍俊不禁。“耍无赖?”

“不,一力降十会。”郭嘉无声地笑了起来,眼神狡黠。

……

贾诩忽然打了个寒战,眼皮不由自主的跳了两下。

他放下了手中的书,起身出了门,扶着栏杆,看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心中一阵阵的不安。

计算时日,李儒应该已经到了襄阳,也不知道他见到孙策没有。拖了这么久,孙策是什么态度,会不会见李儒,能不能答应他的条件,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实力不济,手里的筹码太少,仅有的几个筹码之一——盐还面临着孙策的威胁,他对谈判实在没什么信心。

目光一转之间,他仿佛看到前院走廊上有两个人影,不由得留了些神,凝神细看,认出那两人中的一个是太守府入职不久的贼曹吏毌丘兴,一个是他身边的羌奴胡车儿。胡车儿力气很大,随张绣一起来到并州,贾诩觉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