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17节(1 / 4)

加入书签

杨修笑笑。“能得伯父一言,我亦能心安了。我还以为弘农杨家已经将我父子逐出家门了呢。”

杨奇不解。“德祖何出此言?”

“伯父有所不知,我到长安数月,几位叔伯兄弟可都不搭理我。倒是荀令君没忘了伯父,打着你的旗号来了一次,将大将军府都快搬空了。”

杨奇更是大惑不解,连忙追问。杨修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弘农杨家是大族,在朝廷中做官的很多,杨彪去了太湖,杨奇回家隐居,朝里还有杨奇的从弟杨众、儿子杨亮等十余人,杨众官居御史中丞,杨亮年轻,刚做郎官不久,还有一些其他族人,但他们从来不与杨修接触,也没来过大将军府,那当然更谈不上帮忙,俨然一副各为其主的模样。

杨奇受天子诏书之邀,赶到长安来见杨修,一路上已经看过杨修的几篇文章,的确有些话想和杨修说。对杨彪、杨修父子的选择,他是有些想法的。杨彪还好说,是为了朝廷,不得已将自己卖了三亿钱。杨修却是主动投靠,自告奋勇的做了孙策的代言人,又写文章为孙策鼓吹,未免与弘农杨氏门风不合。

可是一见面,他就欠了杨修一个大人情,一时倒不好开口。他沉吟良久,才斟字酌句的说道:“徐荣、张辽该杀,大将军的贡品也该交,这是两码事,不可混而为一。朝廷做事自有法度,扣着大将军的贡品,与朝廷讨价还价,恐非为臣之道。大将军位高权重,谤随誉生,你身为大将军长史,还是谨慎些好。且大将军建国,麾下文武数以百计,难道大将军不答应他们某些条件,他们也可以不听大将军的命令,自行其事?”

软钉子

杨修笑眯眯地看着杨奇,一言不发。有侍女送上茶水和果品。杨修拿起一只橘子,不紧不慢地剥开皮,又捡净橘络,掰成一瓣瓣的,送到杨奇面前。

“伯父尝尝,长沙的橘子,很甜的。”

杨奇被杨修看得不安,听得此言,顺势接过橘子,塞了一瓣口中,果然很甜,不禁连连点头。“这是最好的长沙甜橘啊,我以前吃过一次。”

“伯父如果喜欢,回头带一篓走,顺便也让德明兄(杨亮)尝尝。朝廷那几筐橘子他估计分不到两只。”

杨奇脸色微沉,眼神也变得凌厉起来。他压制着怒火,强笑了两声。“德祖不愧是大将军长史,朝廷的贡品只有几筐,你倒是随便吃。”

杨修慢幽幽地说道:“今年雨水少,长沙橘子大丰收,荆州普通百姓也能吃得起橘子。原本是打算就近运往关中售卖的,但是关中设关禁,税收奇高,一筐橘子运中关中只剩下半筐了。商人无利可图,干脆装船运往扬州。一来扬州税轻,做小本生意的根本不收税;二来出海的人喜欢这橘子,价格卖得高。伯父,不是大将军不愿意让关中百姓品尝这橘子的甘甜,是朝廷拦着,我们有什么办法?”

杨奇听出了杨修的言外之意,不禁脸热,只得低头吃橘子,只是原本的甘甜现在却有些酸涩。

杨修云淡风轻,继续拉家常。“听说伯父立精舍,教导子弟,都教些什么学问?”

听得杨修先是无留客之意,现在又岔开话题,杨奇心中明白,杨修这是让他不要管这事。他其实也不想管,但诏书送到弘农,他不得不走一趟,如今碰了杨修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着实有些后悔。早知如此,还是不接这诏书的好。可是人到了这里,总不能空手而归。

“自然是我杨家家传的学问。德祖可有什么好的建议,也让我长长见识?”

“不敢,伯父这么说,让我怎么承受得起。不过,我这儿有一部书倒是可以让伯父过过目,或许能有所见教。”杨修拍拍手,命人取来杨彪所著的官制史稿,推到杨奇面前。“这是黄公琰与父亲合著的官制演变史稿,还没有定稿,伯父如果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写信到太湖,与他们商榷。”

杨奇本来有质问杨修之意,是想讨论一下杨修的那几篇文章,不料杨修拿出这么一部书稿,还是杨彪与黄琬合著的,倒不敢大意。他在杨修面前是长辈,在杨彪和黄琬面前除了年齿稍长之外,学问、道德都没什么值得骄傲之处,他俩合著的大作,他自然不敢轻视,更不能在未读之前就信口评价。

只是又被杨修顶了一句,这心情实在好不起来。

“黄公和令尊的大作,我自然是要拜读的。不过,我今天来,主要还是想谈谈你的那几篇文章。”

“伯父登门指教,小子受宠若惊。不过……”杨修微微一笑,眼神中透过几丝狡黠。“伯父在教训我之前,我斗胆问一句,你真的知道我们要讨论什么吗?”

杨奇有些恼羞成怒。“不就是吴王和他的新政吗?”

“伯父所言正是,我们要讨论的是吴王和他的新政。那你了解吴王吗?了解吴王的新政吗?你知道朝廷为什么对吴王如此忌惮?为什么他们效仿吴王的新政却画虎不成吗?你知道为什么朝中那么大臣不来与我辩论,偏偏不远千里,劳烦你走一趟吗?”

杨奇被杨修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不知道先回答哪一个,但他听懂了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