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10节(2 / 4)

加入书签

劣迹,从追随袁绍到入主益州以来觊觎荆州的恶劣行为,义正辞严地要求朝廷罢免曹操。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他愿意以大将军的身份跨马掠阵,身先士卒,讨伐曹操。

诏书以六百里加急送往长安,怎么决定,他并不关注,那些嘴仗自有杨修、蒋干负责,他关注的只是如何发起汉中攻势,并保证汉中攻势能在可控范围以内,不会成为溃疡。

等他到达襄阳时,不仅徐晃出城迎接,南阳督黄忠也赶到了,一直驻守湖阳的邓展更是早早赶到襄阳,已经在襄阳书院读了几天书。邓展的武艺极好,却不是匹夫之勇,他的学问也非常不错,尤其是对《汉书》颇有研究,公务之余为《汉书》作注,深得蔡邕欣赏,年初去秣陵看风水的时候还专门向孙策提及。

君臣见面,有说不完的话,气氛非常热烈。

经过一番讨论,孙策做出了人员安排,由黄忠任主将,徐晃、邓展为副,并调徐庶助阵,共一万五千余人,以步卒为主,辅以一部分水师运粮。孙策本人留驻襄阳,负责全面调度。

黄忠等人轰然应诺,分头准备。

孙策留下徐晃,问了一下关羽父亲关毅的情况,然后让徐晃给关羽写一封信:我要出征了,无法再照顾你的父亲,是你自己来襄阳,还是我派人送你父亲去幽州?

……

武关。

徐庶扶着城墙,静静的看着城中正在演练攻防的将士,眼神不舍。

从初平三年来到武关,他在这里渡过了六年时光。这是平静的六年,也是沉淀的六年。他在这里练兵,在这里读书,在这里磨砺自己的爪牙,在这里看着孙策捷报频传,研读每一份战纪,揣摩孙策的战法,如今终于等到了自己亮出爪牙的机会。这六年来,他无时不刻不在等待孙策的命令,盼望着一飞冲天的机会。没想到临行之际,他却有些留恋起来。

这里积淀了他太多的记忆。

奉命前来接任的田弘成看在眼里,笑眯眯地说道:“徐将军,有什么人你需要带走的,你尽管带走。吴王有诏,不管你有什么要求,我都不能阻拦。”

徐庶看看田弘成。这是孙策新政的典型受益者,讲武堂的肆业生,由一个普通士卒积功至武关都尉,有生之年只要不犯大错,跻身二千石是意料之中的事。他对孙策的忠诚毋须怀疑,在析县做都尉的治绩也很显眼,将武关交给他是可以放心的。

“田都尉,这些都是守城兵,擅长的是城池攻防,我全部留给你。如果有敌人来犯,你可以信赖他们的能力。野战兵我带走了,你在析县多年,经常入山剿匪,对野战并不陌生。我给你留一些熟悉地形的斥候,你抓紧时间熟悉附近的地形,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田弘成连连拱手表示感谢。析县离武关很近,他对徐庶练兵的能力早就很佩服,孙策让他来接管武关,等于送给他一个功劳。该做的徐庶都做好了,他只要按照徐庶的既定章程做就可以。

徐庶又把相关的将士叫了上来,介绍给田弘成。一一交待完毕后,他与部下拱手作别,转身下了城墙。行李早就收拾好了,随他出征的野战兵也在关外列阵,徐庶出了城,翻身上马。

“出发!”

利之所在

长安,未央宫,清凉殿。

天子正襟危坐,神情肃穆庄重,只是眉眼间有一丝丝掩饰不住的得意。

杨修面对天子,躬身再拜,言辞恳切。“陛下,天下易动难安,曹操负谗背讥,不思自省,反而出兵征伐,行事荒悖,有负陛下重托。陛下不宜姑息,宜下诏切责,以安大将军之心。”

天子干咳了两声。“杨卿,依我看,大将军之心似乎并不能因此而安。他移师襄阳,调兵遣将,欲讨伐汉中,难道是三峡难进,所以打算溯沔水而上?”

杨修一声长叹。“陛下,三峡难进,沔水也不容易。千里水路,山高林密,孤身行走都很难,何况是携带器甲兵杖,牵马曳车?兵少则无法克敌,兵多则消耗过重,绝非上策。吴懿之前就有侵扰襄阳的劣迹,如今曹操沿江而下,他岂能安居不动?大将军移师襄阳,大张旗鼓,正是知道征战不易,欲吓阻吴懿而已。请陛下明察,一旦出师,荆州骚动,钱粮空耗,朝廷的赋税怕是又无法及时支付了。”

天子轻声叹息。至于是附和杨修还是什么,就只有他知道了。“杨卿,朝廷也不愿横生事端,已经下诏切责曹操,只是路途遥远,也不知道诏书到了没有。再者,大将军年轻气盛,虎视汉中,也容易激化矛盾,不利调解。这样吧,朝廷再下诏书,尽量劝说,你也传书大将军,请他给朝廷一些时间,不要冲动,轻启战衅。”

杨修连声叹息,躬身再拜,起身退出。

天子长身而起,目送杨修下殿。这不是对杨修本人的尊敬,而是对大将军孙策的礼敬。不管怎么说,孙策面子上对朝廷还是很客气的,投桃报李,朝廷自然也不能怠慢了。

看着杨修出了殿,天子才重新坐了回去,嘴角微挑,说不出的满意。曹操自以为得计,拿下巫县就不前进了,敷衍朝廷,可是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