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09节(1 / 4)

加入书签

这次西行,袁衡作为新婚妻子随行。看到袁衡站在孙策身边的那一刻,张勋脸上的皱纹都乐开了花,连夸袁术当年有眼光,为袁衡选了一位佳婿,说得袁衡很不好意思。

张子夫全程陪同。不过她最亲近的并不是袁氏姊妹,而是黄月英。作为当初南阳木学堂的发起人之一,张子夫嫁为人妇后已经很少参与木学堂的事务。这次黄月英赶来试船,又勾起了她的回忆,不免唏嘘。

就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端午赛舟会时,孙策收到了周瑜传来的消息。

曹操本人移驻鱼复,巫县、秭归附近出现在益州军的斥候,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有可能打算抢占巫县、秭归,周瑜决定加强两县的防守,以免曹操得手。三峡地势险峻,曹操占据上游,本来就有明显的优势,如果再让他抢占了巫县、秭归,整个三峡就落入他的手中,荆州会很被动。

孙策同意了周瑜的决定,放手由周瑜部署战斗。

他更关心曹操这个举动背后的用意。天子不会坐视成败,又不能主动出关决战,安排曹操、袁谭两翼夹击几乎是必然的事。曹操这么做是响应天子的行动,还是对他移驻荆州的反应,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曹操主动攻击,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发动汉中攻势了。

益州的消息还没到,长安的消息却先到了。杨修送来消息说,天子派出使者,分别奔赴益州和冀州,表面上是宣布新政,实际上可能是要求曹操和袁谭出兵夹击。除此之外,杨修还提到了一件事,长安最近出现了一个传言:熹平五年,谯县曾汇报出现黄龙,而曹昂那一年正是出生的。

杨修已经查阅过相关记录,这个传言属实,是宫中秘书里记录的。按理说,蔡邕手中的秘书也有相同的记载,当然也可能被删除了。

孙策没什么印象,他也不关心这些东西。他从来也没打算在这上面做文章,也不觉得这些异兆有什么可信度。就算曹昂出生的那一年谯县出现了黄龙,也和曹昂没什么关系,原本的历史上,曹昂去年就死在宛城了,根本没看到曹家有称帝的可能。

朝廷放出这样的风声,用意不言自明,除了向普通百姓表明他并不是天命所归之外,还可能有两个用意:一是挑拨他和曹昂的关系,让曹昂成为他的肘腋之患;一是逼曹操主动进攻,向朝廷表示效忠。

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招有点不上台面,彻头彻尾的阴谋,也许对曹家父子有点影响,对他却全无作用,反倒给他送了一个进攻益州的借口。

孙策随即将消息传达给周瑜,让他做好开战的准备。

别无选择

周瑜抱着手臂,站在沙盘前,剑眉微耸,锐利的眼神盯着扞关位置的一枚小旗。

这枚小旗象征着曹操率领的主力。

曹操亲自赶到鱼复,多少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他有些心动。柴桑之战后,他这几年近乎闲置,看着孙策南征北讨,太史慈等人纷纷立功,战区督一个接着一个,如今竟有九人之多,他多少是有些着急的。如今遇到曹操这个对手,他渴望一战。

周瑜看了一眼对面的荀攸。荀攸抚着胡须,眼神沉静如水,看不出一点波澜。郭攸之拱着手站在一旁。

“笃笃笃。”急促的脚步声响起,魏延冲了进来,大声嚷道:“都督,军师,大王有消息来了。”

“文长!”周瑜咳嗽了一声,投以责备的眼神。魏延惊醒,一个急停,放慢了脚步,换了一副语气,重新汇报了一遍,同时递上刚刚收到的公文,面对周瑜时,却露出调皮的笑容。周瑜示意他拿给荀攸。魏延转身,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不见,绷得紧紧的,甚至有些紧张。郭攸之有点嫌弃地看了魏延一眼,取过公文,检查了一下封口,用书刀撬开封漆,取出里面的文书递给荀攸。

荀攸拿起公文扫了一遍,眼皮微颤,一抹笑意从嘴角一闪而没。

周瑜看得真切,却没说话。荀攸起身,来到周瑜面前,将公文递给他。“熹平五年,黄龙见谯,有人要对曹昂下手了。”

周瑜也愣了一下,迅速浏览了一遍公文。“朝廷有些着急啊。”

荀攸冷笑一声:“少年意气,立功心切嘛,情有可原。”他来回踱了两步,又道:“都督,我们放弃巫县,退守秭归,看看曹操的反应。”

周瑜稍一思索,便点头答应。他随即安排人赶往巫县,将调整后的计划通报给守将潘华,让他稍作抵抗后就全军撤往秭归。

郭攸之伏案急书,拟好命令,周瑜过目后,加盖了官印,派人送出。

荀攸来回踱了两步。“都督是不是打算与曹操一战?”

周瑜笑而不语。他知道荀攸心思机敏,两人又合作了这么多年,早就有了默契,自己有一点变化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荀攸摇摇头。“都督,小不忍则乱大谋,曹操虽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目标,眼前却未必能比公孙度更有价值,还是等一等比较好。大王既许了你天竺,你又何必心急?”

“公达,你是担心不能取胜?”

荀攸摇摇头。“都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