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680节(1 / 4)

加入书签

刘晔闭口不言。他之所以急匆匆地赶来,就是看到太史慈的战绩之后担心天子会一时意气,有比较之心,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到时候无法收拾。现在听到天子这个问题,他知道他的担心正在变成现实。天子是还没来得及对别人说,可是他已经被激怒了。

武威、张掖当然有边警,不仅武威、张掖有,北地、安地也有,这些年鲜卑人几乎年年入侵。但韩遂不说,他也不问,只当没有。不然还能怎么办,让天子去迎战鲜卑人吗?

“子扬,我们为什么要西征?兴师动众,耗费钱粮,为此不惜向孙策示弱,堂堂的长公主为妾,难道就是为了在凉州走一圈?凉州世家、羌人首领该封的封了,该赏的赏了,该和亲的也和亲了,难道就是听他们喊几声万岁?他们当面喊万岁,背后是不是在笑朝廷自欺欺人?”

天子声音虽然不大,却字字诛心。刘晔无言以对。天子说到激动处,长身而起,一甩袖子,案上的诗集被风刮得哗哗作响,翻过两页,正好停在孙策的那首诗处。刘晔瞟了一眼,不禁苦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好大的口气。孙策的这两句诗就像十把刀,扎在了天子心里。别说天子只是一个少年,就算年龄再大一倍也经不起这样的刺激。况且天子身边也不缺好勇斗狠的武夫,吕布、马超,都是武艺高强、自视甚高之辈,若他们知道太史慈的骄人战绩,绝不可能无动于衷,就连他自己都有些沉不住气呢。

宋建,鲜卑人,内忧外患,这一战,就避免不了了吗?既然躲不掉,何不迎难而上?

刘晔突然做出了决定。“陛下,臣没有收到消息,不知道鲜卑人有没有入侵,但臣以为,陛下当效孝武帝故事,率精兵猛将巡边,鲜卑人若来,则战而胜之。鲜卑人若不来,亦足以威慑其胆,以示陛下尚武之心。”

天子静静地看着刘晔,猜不透刘晔的心思。刘晔是真心想战,还是又想虚应故事?连宋建都不能平,还能迎战鲜卑人?

刘晔看出了天子的疑惑,他从容笑道:“陛下只要答应臣一件事,臣敢担保此战必胜。”

天子将信将疑。“什么事?”

“以天下为重,莫逞匹夫之勇。”

天子有些明白了,一抹笑意从嘴角绽放。他扬扬下巴,重新坐了回去。“子扬,你仔细说说,为何你如此自信?”

“陛下,勾戟、长铩虽利,不能缝衣,用于战场却能所击辄破。此次出巡,陛下率领的都是精锐骑兵,装备精良,又有吕布、马超、张辽这样的良将统领,实力本不弱,只是不利攻坚罢了。若是与鲜卑人对阵,只要调度得当,君臣一心,臣不敢说十全必克,战而胜之还是有把握的。”

刘晔说着,将刚刚收到的奏疏递了过去。“太史慈能做到的,陛下也一定能做到。”

遇敌

天子接过奏疏,展卷而读,面色平静,心情却有些苦涩。

说来说去,还是只能和孙策的部将太史慈比较。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把握能成功。太史慈背后站着孙策,他身后只有一群忠诚度堪忧的新臣旧将。孙策五州在手,有足够的钱粮支撑太史慈作战,他的钱粮却只能支撑着几个月。

刘晔之所以这么自信,原因只有一个,汉军在装备方面有优势,正面作战不落下风,只要不进入草原深处追击就不会有太大危险。况且鲜卑人不习惯正面突击,万一碰上了也会主动撤退,交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此一来,他多少有了一点面子。

说到底,巡边只不过是碰碰运气罢了,基本上还是走个形式,自欺欺人而已。这已经是刘晔的极限。纵使他再多智,没有实力支撑,一样难为无米之炊。

天子看完奏疏,心情更加沉重。孙策的奏疏中没有提及详细的作战经过,但他看出了一个问题。太史慈几乎没有进入草原追击,他就是在边境迎战鲜卑人,是鲜卑人轻敌,以为太史慈兵力不足,主动求战,又各自为政,这才被太史慈各个击破。

当然,太史慈的战斗力也极其惊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骑兵将领。不过这一点不用担心,吕布、马超足以和太史慈相提并论,精锐骑兵加起来也有四五千人,再加上凉州诸将的骑兵,凑足万骑也不是不可能。

刘晔的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

天子反复斟酌后,接受了刘晔的建议。哪怕是形式,他也要做一下,要不然没法向天下人交待。他随即又请太傅皇甫嵩来商量。皇甫嵩基本支持刘晔的意见,又提出从安定、北地征召一些骑兵,以壮声势,接应天子。

得到皇甫嵩的支持,天子有了底气。他首先询问了韩遂,确定武威最近的确受到鲜卑人的袭扰——只是规模不大,至少韩遂如此说——然后宣布要巡边,向鲜卑人叫阵。考虑到鲜卑人以骑兵为主,他不打算带上所有人,而是挑选精兵良将,速战速决。

消息一出,吕布和马超争先响应。他俩早就按捺不住了。行军千里,一箭未发,看着一群西凉人加官晋爵,他们心里憋了一肚子闷气,只恨没有机会让这些西凉人看看自己的实力。如今机会来了,他们当仁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