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675节(2 / 4)

加入书签

州?”

孙策笑了。“看来子泰对中原的事了解不多。等有机会,我再为你解说,现在我只能告诉你,若是中原安定,一年五十亿没问题,别说十年,连续打三十年,我都打得起。当然了,这几年还不行,只能提供二十亿左右,先稳住塞内的情况。”

田畴半晌没说话。北疆的事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既然孙策说钱不是问题,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孙策的话听起来有点张狂,但仔细想想,又似乎并非不可能。这人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高如城池的楼船、坚固而轻便的马铠,都是因他而出现,或许他真能做到也说不定。

公孙度在一旁听了,喜上眉梢。早就听说孙策推行新政,振兴工商,手里不缺钱,但他却没想到孙策不缺钱到这个地步,一年五十亿,连打三十年。这可比当年汉武帝征匈奴有底气多了。有这样的实力做后盾,收复玄菟失地算什么,高句丽算什么,我要一直打到夫余。三十年后天下太平,我七十岁,正好解甲归田,含饴弄孙。

郭嘉摇着羽扇,笑眯眯地说道:“田君,你对他们的这个方案还有什么意见?不妨直言,毋须忌讳。”

田畴强笑了笑,摇了摇头。只要不缺钱,这件事就没什么难的,更何况孟建的方案并不鲁莽,看起来还是准备得很充足的,既给乌桓人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又有足够的武力做后盾,就算有些意外也不至于闹得无法收拾,大不了再战几场而已。可要是真能成功,这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幽州也许能摆脱战事不断的困境,迎来新的契机。

“既然君侯有信心,方案又值得一试,我自然求之不得。我想,幽州士庶也会乐见其成。”田畴看着孙策,话里有话。“有了君侯的支持,幽州的困境纾解有望,这就是一个好消息。”

孙策心知肚明,微微一笑。“子泰放心,只要朝廷还信任我,委任我节制幽州事务,该给的,我绝不会少。”

管宁

直到会议结束,田畴也没再问一个问题。他对孙策了解太少了,根本不清楚孙策的真正实力,问也问不到点子上,只会落人笑柄。

看着一群年青人激烈辩驳,田畴有些失落。他今年二十七,正当青春,一直以为自己是青年才俊,少年老成。可是孙策麾下的军谋大多都是二十出头,身边的几个少年只有十几岁,但他们争论问题时的老练却让人刮目相看,丝毫不亚于久经官场的老吏,有很多问题考虑之周全远超他的想象,若非亲眼所见,他绝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年轻人提出的方案和意见。

也许一个天才是可能的,可是一群天才……田畴真为刘备、袁谭表示悲哀。他们在涿郡对峙,打得难分难解,孙策却轻而易举的夺取了半个幽州,军谋们讨论幽州形势的时候甚至没有提及他们一句。

当然,鲜卑人、乌桓人更悲哀,他们以为自己遇到的只是太史慈,却不知道太史慈背后站着一群什么人。太史慈和他拥有的精甲、马铠不过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孙策还有更多的实力不为人所知。

连对手有什么样的实力都不知道,不败简直没有天理。

田畴觉得自己这二十几年都白过了,所有的经历都不如参加这个会议的收获来是多。他有一种感觉,天下将迎来一个大的变局,远非改朝换代这么简单,不论是幽州还是他本人都不应该失去这次难得的机遇。

会议结束之后,军谋处散去,孙策将田畴再次请到舱中,孟建和孙邵、滕耽也来了。应辩成功,孟建有些兴奋,谈笑风生。孙邵话不多,安安静静地坐着。滕耽话也不多,举止之间自有一股英气。

入座后,孙策对田畴说道:“子泰,你说一下幽州的情况,看看钱粮有多少缺口,我心里也好有个数。”

田畴求之不得。幽州耕地少,产出有限,这两年耕地最多的涿郡又被袁谭占了,诸郡都有不同的粮食短缺问题。以前有冀州和青徐的补充,问题不大,这两年青徐征战,自顾不暇,幽州的日子过得很紧。如今孙策奉诏节制幽州,又答应他解决幽州的钱粮不足,他自然不敢大意,将他了解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

“幽州前几年还好,刘牧在世时引中原来的流民在幽州屯田,也能自给自足。刘牧殁后,屯田有所荒废,后来刘备出任渔阳太守,又在渔阳屯田,收成还算不错,总体而言却大不如刘牧时。今年幽州战事不断,消耗甚巨,缺粮的不仅是右北平、辽西等郡。”

“这样吧,你回去之后和张使君联络一下,看他是什么意见。我可以提供一部分钱粮,但中原也在作战,尤其是马上就要推行三郡乌桓归化,钱粮缺口也不小,我要统筹安排,恐怕不能及时,也无法满足你们的全部要求。”

田畴应了一声,暗自叹息。孙策的意思很清楚,钱粮可以给,但不能白给,张则如果不表态称臣,孙策是不会给的。但张则是老臣,对朝廷忠心耿耿,让他表态支持孙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孙策又和孟建等人商量了一下相关事宜,基本方案已经定了,具体实施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又将如何处置,孟建等人也心里有数,孙策只是提醒他们要戒骄戒躁,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