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640节(2 / 4)

加入书签

个更好,在无法解决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安抚至少可以求得一时和平。两亿七千万是不少,可是出征开支更大,还未必能打赢。安抚最终占据了上风,袁安开创了四世三公的袁氏,安抚的政策也被那些服膺儒学的大臣继承下来,乌桓人、鲜卑人也乐见其成,很是感激袁氏。袁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刘虞不敢和袁绍直接翻脸,都是源于此。

对付这些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就目前而言,最好的办法还是以骑破骑,战马是关键中的关键。没有足够的战马,仅靠两条腿是打不赢的,守,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攻,力不能及,劳民伤财。

“子义,你有什么计划?”孙策轻拍栏杆,看着茫茫大海尽头的地平线,心头压力很大。到目前为止,他对幽州攻略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这个时机非常不合适,太勉强了。

太史慈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说道:“以战养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孙策点点头,示意太史慈细说。

太史慈说道:“就眼下而言,我们尚不具备重创乌桓人、鲜卑人的实力,遑谈全歼。固守太被动,我打算主动出击,征募一部分边境子弟,深入草原。这些胡人也不是一直都聚在一起,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分散各处,只要抓住机会,我们就能各个击破。最大的难处只有一个:如何寻找他们的踪迹。”

孙策深有同感。军谋处也提出过以战养战的战术,这并不新鲜,当初霍去病横扫匈奴就是这么干的,事实证明,这也是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有一个致命弱点,偶然性太强,茫茫草原,一旦不能及时找到目标,或者找到目标却没能击败对手,缴获战利品补充给养,很可能会不战自败。

天才如霍去病,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重大伤亡之上的,每次出征,损失都会过半。即使如此,太史公也说他是运气好。运气稍微差一点,也许等不到病死,可能直接牺牲在草原上了。

“你准备如此解决这个问题?”

“一靠耐苦,一靠智慧。”太史慈说道:“边郡子弟,饱受胡人之苦,且能忍饥耐劳,不亚于胡人,只要给他们武器、装备,再提供一些粮食,他们就敢于上阵和胡人以命相搏。木学堂所造的军械、甲胄能够让我们以寡敌众,如果能让他们开发出一些便于携带的食物,既能延长我们作战的时间,又不至于增加太多的重量,成功的机率就更大了。我粗略的估计了一下,卢龙塞到阳乐城有六百里余,由卢龙出塞向北,或由阳乐西行,大概四五百里就可以深入草原内部,一折一回,大概在千里左右,需要行军十天。就算中途没有任何收获,只要我们携带的给养能够支持十五天,因为给养不足而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太史慈转身看着孙策,恳切地说道:“主公,我想请三千骑一年之粮。”

甘宁哈哈一笑。“太史子义,你好大的口气,要我给你做辎重营校尉吗?”

孙策想了想,拍拍栏杆。“那倒不用,只要你肯做渔民就行了。”

靠海吃海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毗邻渤海湾,还怕没饭吃?

渤海岸的幽州、青州百姓很早就有出海打鱼的能力,尤其是青州人,从姜太公封于齐国开始,渔业就是齐国的经济支柱之一,煮盐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限于技术条件,渔民们的船都是小船,禁不得风浪,再加上导航的水平不高,不敢远离海岸,属于海洋渔业是最基础的近岸渔业。

如今孙策已经有了更抗风浪的楼船,牵星定位已经能让他横渡渤海,已经有足够的条件在整个渤海湾打渔,收获又岂是近岸可比?且海产品营养价值高,比粮食更耐饥,制成鱼干之类也方便携带,一艘两千石的楼船捕鱼,收获足以和千亩土地的产出相当,可以大大的弥补右北平和辽西土地、户口不足的弱点。就算还需要从中原转运一部分,压力也没那么大。

甘宁直撇嘴,一脸的不情愿。

“不是真让你打渔,是让你护航,你也不用亲自来,安排一个司马或者校尉就行。打渔的事由招募的渔民负责,今年先熟悉一下情况,看看可行与否。”

甘宁转怒为喜,眉开眼笑。

孙策招呼他们入舱,让诸葛亮拿出军谋处拟好的方案,向太史慈、甘宁做解释。按照这个方案,孙策打算抽调五艘楼船作为渔船,招募数百渔民专职打渔,再安排两艘楼船负责安全,防止有海贼趁火打劫。冬天有冰,储存不会有问题,夏天天气热,不及时处理鱼就会腐烂,所以决定用腌制的办法,将打上来的渔用盐腌起来,以利保存。

对青州来说,盐的供应不是问题。莱州湾从姜齐立国起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地。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首先要确定楼船捕鱼的可行性,远离海岸和近岸捕鱼的技术条件有不少区别,需要渔民们去摸索,还要制造趁手的工具。处理海产品也需要技术条件,这都需要慢慢去摸索。

事情很多,但孙策相信方向不会错,成功是迟早的事,眼下最重要的是在辽西沿海建立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