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627节(2 / 4)

加入书签

能说不对,但你可能误会了孙将军的意思。孙将军是希望读书人论学议政,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以言罪人,而是希望能在争论中明晰事理,求学问道。”

“可是三人成虎……”

“别说三人,就算是三万人也成不了虎。虎就是虎,鼠就是鼠。”张纮看向窗外,路边不时闪过一张张路人的脸,大多都面带笑容。“子柔知道南阳有多少人百姓吗?南阳现在有近三百万口,至少有九成的人对孙将军心情感激,就算有人想诋毁孙将军也动摇不了人心,只会自取其辱。”

“百姓又不能读书,他们哪知道……”

张纮微微一笑。“很快就能了。孙将军公开印书坊的工艺,就是希望更多的百姓读书识字。我们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中有一条就是建全乡校,五年之内争取每一户都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赵温倒吸一口冷气。“子纲好大的魄力。”

纠结的赵温

张纮笑而不语。

他最初听到孙策提出这个要求时比现在的赵温还要吃惊,不过后来想想也就淡定了。这个目标虽然很高,可是随着印书坊的增多,只要肯花钱,肯花心思去推进,这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目标。

宗氏印书坊只是无数新开的印书坊之一,这么多印书坊要生存下去,仅靠几个做学问的读书人是不够的,只有读书成为一项普通百姓都能参与的事,家家户户都有买书、读书的能力,印书坊才有存在的必要,才有生存的可能。

当每一户都有识字的人,能看得懂张贴到里门上的公告,被下级官吏蒙蔽的可能性才会慢慢减小。只有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那些莫名其妙的骄傲才会被打破,不会因为会读几句书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就应该不劳而获,衣食无忧,才能沉下心来做一些有益于人、有益于己的实事。

到了那时候,区区几个书生名士的牢骚之语岂能撼动孙策的根基。他们现在说的这些话,印的这些书,将来都会成为笑柄,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白纸黑字,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子柔兄,你知道这一篇文章的润笔是多少吗?”

赵温摇摇头。张纮举起一只手摇了摇。赵温说道:“五金?”

张纮笑了。“五金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那是蔡伯喈这样的大家才有的润格,宋忠的润格是一字一钱。诗赋会更贵一些,根据各人的名声、水平有所参差。总的来说,最终和书的销售情况有关。”

“你的文笔上佳,应该和蔡伯喈相去不远吧?”

张纮哈哈大笑。“的确如此,反正我如果卸任,靠卖文为生,温饱是没什么问题的。怎么样,你有没有兴趣露一手?”

赵温连连摇头。他有自知之明,他的学问、文笔都不算出众,写出来的文章不会比宋忠出色。况且蜀郡赵家颇有家资,也不需要他卖文谋生。但他却意识到这背后的危机。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南阳五年以后能认字的人将达到六十万人,几乎和关中总人口持平,各行各业都不缺识字之人,匠师供不应求,各工坊再也不会有缺乏匠师之忧,新产品将层出不穷的涌现。

到了那时候,天子拿什么来和孙策对阵,残忍野蛮的凉州兵?一念及此,赵温的脸忽然火辣辣的,无颜面对张纮。他下意识的转过头,看向窗外。

几张笑脸从窗外掠过,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发现了张纮,举起手摇了摇,脆声喊道:“长史大人,新年好。”张纮挥手致意,脸上洋溢着发自肺腑的笑容。

“你认识?”

“南阳幼稚园的孩子。他们每天从我门口经过,都认识我。”张纮收回目光,感慨的叹息道:“这些孩子很聪明,分得清好坏,知道谁对他们好,谁只是嘴上说说。”

赵温翻了个白眼,没有接张纮的话题,心情却越发复杂。这些孩子长大了,心里大概不会有什么朝廷,他们眼里的明君只会是孙策,不会是时刻可能率兵攻入南阳的天子。不管朝廷是否同意孙策立国,孙策已经在这些普通百姓的心里立了国。如果天子下诏讨伐南阳,他们大概会毫不犹豫的投笔从戎,迎战天子。

我是该劝天子迅速抢攻南阳,还是劝天子禅让,让太平盛世早点到来?

马车来到内城门口,赵温被一队骑士吸引住了目光。这些骑士服饰与众不同,是宫里的虎贲郎。赵温连忙让张纮停车,推开车门走了出来。为首的是赵温认识的光禄大夫赵融,看到马车停下,他就迎了上来,正好看到赵温,连忙施礼。

“子柔兄,我奉旨来送诏书。”

赵温心跳有些加速。他不知道天子的诏书究竟是什么内容,是坚持原来的计划继续与孙策谈判,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改弦更张,要强硬对待?一时之间,他竟不敢开口相询。他回头看看张纮,张纮正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子柔兄,到城里再说吧。”

赵温应了,示意赵融等人跟着进城,自己返回车中,做了两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张纮静静地看着他。“此人是谁?听口音像是凉州人,看身形步态像是带过兵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