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567节(1 / 4)

加入书签

孙策冲着诸葛亮使了个眼色。诸葛亮会意,将手里提的木盒放在案上,打开盖子,舱中顿时金光灿汕,里面是满满一盒的金饼,至少有二三十枚。孙策道:“金怎么够,我可是准备了三十金。若是不够,我待会儿再让人送来。”

蔡邕又从蔡琰手中叨了一瓣橘子吃下,扬扬袖子。“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公瑾,备茶,我润润嗓子,别让伯符听错了字音,赖我的账。”

周瑜忍着笑,到一旁准备茶水去了。诸葛亮走到蔡邕的书架前,随手取出一册,做好了准备。蔡邕很大气的挥挥手,让诸葛亮随便提一句,诸葛亮挑了一下,念道:“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

蔡邕立刻接了上去。“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他字正腔园,顿挫有致,如行云流水,连一个磕巴都没有,一边背一边得意洋洋地看着孙策,不大功夫便将大半篇文章背完。

孙策点点头,挑起大拇指,从盒子里取出一枚金饼,摆在蔡邕的面前。蔡邕哈哈一笑,扬声道:“小子,这个太简单了,扬子云的《答客难》有几个不会背?挑一篇难一点的。”

诸葛亮欣然同意,又挑出一篇,刚念了几个字,蔡邕便接了上去,朗朗上口,一字不讹。孙策又输了一金。周瑜端过茶水来,蔡邕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意气风发,大声让诸葛亮再挑生僻一点的。诸葛亮从书架上连选几篇,都没能难住蔡邕。孙策皱了皱眉,亲自起身,走到书架前。

“孔明,你挑这些天天读的有什么用?要挑那些落了灰,一看就是多少年都没读过的文章才行。”

诸葛亮忍着笑,转身佯作从书架上挑文章,悄悄地从怀中取出一部书稿,正是虞翻带来的《论衡》校定稿中的一卷,转过身来。“蔡公,这儿有一篇,你应该很久没读了,可能有点生。‘建武三十一年,蝗直泰山郡,西过陈留、河南……’”

书生习气

蔡邕愣了一下,沉吟良久,转头看着书架,眼神狐疑。“这是《商虫篇》啊,你什么时候放回来的?”

孙策顿时紧张起来,注视着蔡琰。蔡琰笑而不语,慢条斯理的剥着手里的橘子,掰下一块,塞进蔡邕的嘴里,眼神如飞刀,刺得孙策心里一慌,嘴角似吴钩,砍得孙策懊悔莫及。

坏了,被蔡琰识破了,这金子算是白花了。

“将军,你这么做,太不厚道了吧?上次在讲武堂学生面前调侃公瑾,这次又在我阿翁的弟子面前考他这么生僻的文章,你这是什么意思?”

孙策灵机一动,立刻明白了蔡琰的意思。这不是为蔡邕打抱不平,这是为周瑜讨还公道啊。他嘿嘿一笑,挤挤眼睛。“昭姬,你这可就错怪我了。你说我这读书少的人,为什么要在讲武堂当众演讲,这不是自取其辱嘛?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开设讲武堂,重提尚武之风,就像提倡女子入仕一般,是为天下先,非议者甚伙,你不讲,我不讲,任由流言四起,岂能心安?”

蔡琰眼珠一转。“我没有说你不该去讲,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调侃公瑾。”

“我那可不是调侃,我是有意而为之。”孙策一本正经地说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女子入仕?什么男尊女卑、阴阳有序,都是狗屁,他们就是怕自己不如女子,被女子反压一头,以后不能在家里横行霸道。我以公瑾为例,就是向他们证明,女子弱,不代表男子就强,女子强,也不代表男子就弱,他们心虚,不愿让女子出仕,说白了还是自己弱。若是人人如公瑾一般自强自信,又何惧女子出仕?妻子有才,不更显得丈夫有胸怀么。”

蔡琰忍俊不禁,含笑道:“将军果然非等闲人,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孙策哈哈一笑。“过奖,过奖。”

蔡邕沉下脸,瞪了蔡琰一眼,咳嗽一声:“昭姬,不可放肆。”

蔡琰吐了吐舌头,说道:“阿翁,《论衡》我已经还回来了,忘了告诉你。”说完,似笑非笑的瞥了孙策一眼,起身到内舱去了。

蔡邕没有再说什么,接着背了起来。“遂入夷狄。所集乡县,以千百数,当时乡县之吏,未皆履亩。蝗食谷草,连日老极,或蜚徙去,或止枯死,当时乡县之吏,未必皆伏罪也。夫虫食谷,自有止期……”

孙策松了一口气,示意诸葛亮继续。虞翻拿来的书稿中有一篇王充的自序,里面提到全书共有一百零八篇,但盛宪等人收集到的文稿只有八十余篇,有些篇目也不全。孙策和蔡邕相处时间比较长,知道这老头虽然学问渊博,但文人恶习也不少,他得到《论衡》之后秘不示人,知道他读过《论衡》的人都非常少,贸然去问,他很可能推说没读过,一口回绝,就算用其他条件,他也未必肯和盘托出。

孙策没办法,想来想去,想出了这个办法。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他需要一个强记能力出众的人,听蔡邕背过一遍之后,他要能记住这些内容,以便回头及时默写下来。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当然很聪明,但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