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564节(2 / 4)

加入书签

分胜负了。”孙策说道:“道境不相上下,技术各有千秋。深院窄巷,公达为优,宽敞庭院,仲翔占先。”

“这么说,岂不是公达胜了,这里可是宽敞庭院,利于矛而不利刀盾。”

“那只是因为虞君未尽全力。”荀攸放下刀盾,取过魏延递过去的布巾擦了擦汗,又恢复了那副半死不活的模样。只是刚刚激斗一场,脸色尚红,比平日多了几分生气。“我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妙招,没有把握取胜,拖延下去,气力不济,必败无疑。”

他眉头轻蹙,思索片刻,转向虞翻。“虞君刚才是在借我反击之力吗?”

虞翻放声大笑。“荀君,你没有败给我,你是败给了将军。这借力之法是将军所创,我只是这两年用了些心思而已。荀君刀法纯熟,盾也用得好,只是步法未臻妙境,对付一般人固然绰绰有余,对付我难免力不从心。有空的话,一起切磋切磋。”

荀攸打量了虞翻片刻,沉思片刻,叹惜道:“虞君观我,如在九天之上,我观虞君,如临不测之渊,相去何止万里。”

“不然。”孙策说道:“你们是两个不同的类型,一个是九天之上,唯恐人不知,一个是九地之下,唯恐人知,伯仲之间,都称得上真正的士。”

张纮抚着胡须,轻声笑道:“将军说得对,他们都是文武双全,堪称为士,像我这样的就惭愧了。”

“人无完人,先生不武,我不文,都离第三重境界有一些距离。正因为如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不能固步自封。先生,我说得对吗?”

张纮很满意,微微颌首。“将军能这么想,着实令我惊叹。将军的文章虽然不算出色,但境界却高,这是天生悟性,希望将军能珍惜这份天赋,不要辜负了上苍的恩赐。”

“多谢先生鼓励。”孙策拱手,环顾一周。“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欲成大事,离不开诸君相佐。有朝一日,我华夏之士皆如诸君,何惧四夷骚扰,何愁天下不平?”

张纮等人互相看了一眼,拱手施礼,齐声说道:“愿为将军效劳。”

魏延等人站在一旁,兴奋莫名。

……

辞别尹端,出了讲武堂,上了车,虞翻钻进孙策的马车,开门见山。“将军,蔡家父女学问不错,离真正的大家却还有一段距离,着实可惜。”

孙策见他越说越张扬,连忙打断了他,问及他的来意。虞翻的到来不在计划之中,连他都没有心理准备,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虞翻说明来意。他赶到荆州来主要想和蔡邕讨论一下《论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盛宪等人终于完成了《论衡》定稿,但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拿到的书稿似乎不全。王充逝世百年,王家也没人传承他的学问,更不知道这些书稿的价值,散失严重,有一部分文字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蔡邕当年避难江东,见过《论衡》书稿,虞翻想请他回忆一下,看看还有那些遗篇。听闻他记忆力惊人,有过目不忘之能,说不定能提供一些帮助。

孙策听完,苦笑道:“既来求人,为何要出言不逊?”

虞翻很不理解。“这有关系吗?我又不是无中生有,只是讨论学问而已。《天下至道谈》是修行学问,没有切身体会是很难明白其中妙处的。蔡大家的训诂学问是好的,对修道却未免陌生,一知半解。以她的聪明,若能虚心向学,多方请益,假以时日,未尝不能再进一步,臻于至善。”

孙策有些头疼。虞翻是聪明,但他聪明得过头了,根本不通人情世故啊。蔡琰是女子,这种学问能多方请益吗?或者说他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他只是太骄傲了,懒得在乎别人的态度。

“这件事交给我吧。”孙策说道。“你不要单独和蔡先生见面,免得节外生枝。”

虞翻倒也不反对,一口答应,将一卷书稿递了过来。“将军,这是我注的《天下至道谈》,你看看,也许有所助益。如果方便,烦请一并转交蔡大家。”

孙策接过来扫了一眼。“你对神仙术也有研究?”

“将军,天下学术皆源于易。”虞翻拍拍大腿,得意洋洋。“神仙术也不例外。”

立都计划

孙策收起书稿,放在一旁,打量着虞翻。“我很快就要去吴县过年,这《论衡》书稿虽然重要,也不需要你亲自走一趟,你突然跑到荆州来,一定还有事。”

虞翻收起笑容,沉默片刻。“将军,江东有四郡,会稽、丹阳眼下都没有太守,由郡丞代理,吴郡太守蔡瑁不胜任,只有豫章太守杨修合格,而他的父亲杨彪安抚关东,很快就会去豫章。将军打算如何安排?”

孙策明白了虞翻的意思。江东四郡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但吴县的问题最大,最难处理。虞翻急着赶来是担心他去襄阳时又承诺了蔡家什么。虞翻狂狷,却不是政治白痴,他清楚蔡家与他的关系,如果不能言出必践,不仅会影响整个荆州的稳定,也会影响他的声誉,动摇其他人的信心。但蔡瑁的确不适合做太守,尤其是在吴郡已经成了孙策大后方,大量文武的家属即将迁到吴县居住的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