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563节(1 / 4)

加入书签

站在廊下的李大雷应声出列,迈着正步,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孙策面前,举手行礼。“折冲营第一校第八曲军侯李大雷,见过将军。”

孙策还礼,递上毕业证书,致以祝贺之辞。李大雷退下,捧着证书,与王敢当并肩则立。

一百余名毕业生依次上前,从孙策手中接过证书,又回到廊下,站在讲堂两侧,像一排青松,享受着被往届毕业生羡慕的目光。虽然官方没有任何消息,但他们坚信,孙策之所以这时候出现在讲武堂,就是为他们颁发证书而来,以表彰他们在官渡之战中的优越表现。

发完毕业证书,孙策走到廊下,站在毕业生们之间,打量着面前黑压压的人群,忽然有些恍惚。即使指挥过千军万马,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小霸王的威名,面对这些讲武堂毕业生时,他还是有点不真实感。

这些人中,有多少将因为我的到来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将封侯拜将,成为纵横八方的名将?

“诸君,接到尹祭酒的邀请,我非常紧张。说实话,我和诸君一样,这只手拿惯了环刀、长矛,却拿不惯笔,写一篇讲稿比陷阵更难,纠结了几天,不知道揪掉多少头发,还是没写出一篇像样的文字。你们都写过毕业文章,应该能体会这种感觉。”

堂下的观众哄堂大笑,原本肃穆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他们大多文化有限,识字不多,毕业文章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煎熬,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险些逼疯,到处央人代笔。此刻听孙策这么说,顿时心有戚戚,和孙策的距离立刻拉近了不少,仿佛孙策不是高高在上的将军,而是和他们一样的勇士。

站在后面的蔡琰微微一笑,凑到尹姁耳边,低声说道:“孙将军的口才原来这么好啊。”

尹姁含笑不语。她明白蔡琰的意思。孙策虽然算不是满腹经纶,但他的学问比这些讲武堂毕业生不知高出多少,尤其是他一手书法,就连蔡邕也是表示认可的,此刻自承文盲只不过是为了和这些讲武堂的学生拉近距离。这当然也是一种口才,而且孙策在这方面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周瑜风度再好,他的平易近人中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孙策则不然,他是真正地和将士们打成一片。

作为孙策的身边人,尹姁比其他人更清楚孙策对讲武堂的重视。孙策即将移驻南阳,此时出现在讲武堂,并且要发布演讲,自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整体战略的重要一步。以周瑜、蔡琰的聪明,他们当然不可能不明白,说不定心里还有点不自在,但是这又能如何呢?

讲武堂是孙策一手建起来的,讲武堂的毕业生也只能向孙策效忠。

孙策抬起手,轻轻向下一压,刚刚还笑得前仰后合的毕业生们顿时闭上了嘴巴,讲堂上下只剩下呼吸声。孙策环顾四周,轻声笑道:“好在我比诸君轻松一些,不需要拿毕业证书,所以索性就不写讲稿了,信口开河,和诸君讲几句心里话,兴之所至,说到哪里便是哪里,如果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诸君见谅。至于这几位饱学之士……”孙策转身看向张纮、周瑜等人,扬扬手。“反正我就算写得再好,也无法和他们一样出口成章,也就不强求了。”

毕业生们再次大笑,张纮等人也笑着摇摇头,相顾无语。

孙策呷了一口水,等毕业生们再次安静下来,这才朗声说道:“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我们为何而战?”

为何而战

讲堂上下鸦雀无声,无数双目光看着孙策,既有好奇,又有疑惑。

为何而战?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细想想,似乎又不那么简单。不仅这些没什么文化的武夫说不清楚,就连一旁的张纮、周瑜等人都若有所思。

“为何而战?要说简单也非常简单,最简单的理由莫非是不得不战。我们要活下去,可是有人要我们的命,不让我们活。他们或是想夺我们的土地,或是想夺我们的财产,或是什么也不为,就是嗜血好杀。对这种人,或者说这种野兽、畜牲,我们能和他们讲道理吗?”

“不能!”一个学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涨红了脸,举起拳头,大吼道:“跟畜牲哪有道理可讲,只有拿起刀,和他们战斗。”

“对,没错,讲道理才没鸟用,只有杀才有用。”另一个学生大声应道。

“说得对,就是干!”更多的学生义愤填膺的叫道。

孙策点点头,再次示意安静。南阳靠近洛阳,这些学生不是来自洛阳,就是来自关中、颍川等地,被董卓的部下祸害得不轻,还有一些人出身黄巾,未必和董卓有关,却和朝廷、官府有着血海深仇。说起仇恨,他们三天三夜也未必说得完。

“没错,谁想要我们的命,我们就先要他的命,战刀在手,不死不休。为生存而战,这是最简直的回答,也是最无奈的回答。那么,当没有人要杀我们、要抢我们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战斗?”

众人沉默了,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叫道:“当然要啦,我们读不了经,做不了官,要想发财,只有拼命了。与其穷一辈子,不如舍命一搏,说不定运气好,能博个一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